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菩 提 道 次 第 > 《菩提道灯论》释

《菩提道灯论》释

2020.08.20作者:北塔编辑中心


《菩提道灯论》释

 

阿底峽尊者造论

四世班禅法幢吉祥贤造释

 


南无咕汝曼殊廓卡呀!

 

 

善逝三身及五智,摄于一体日亲尊,

无比导师释迦王,弥勒文殊恭敬礼!

善逝妙道了不了义轨,智慧金绳善妙作牵引,

龙树无著寂天怙主尊,诸佛子足至心恭敬礼!

五百顶严具德阿底峡,第二法王善慧名称尊,

佛陀智慧一切三皈处,根本传承上师恭敬礼!

总摄佛语诸扼要,二大车轨殊胜见,

圣燃灯智心露涌,菩提道灯今当释!


此中总集能仁一切佛语精要,遍摄深广二大车轨道范,融汇三大传流[1]教授诀窍,乃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大道,一切经释之密钥,印藏诸成就者之行迹,三种士夫所有修持无所缺少,此即三地唯一明炬——菩提道灯论也。

 

此中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2]中,诠释正法。后时止迦摩啰室啰诸大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至尊一切智[3]亦如后释宣说道之次第。

 

 

此中分四: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正教授义。

 

 

甲一、造者殊胜分三:乙一、圆满种中受生;乙二、其身所获功德;乙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今初。此论造者,即是贤劫菩萨大班智达胜燃灯智,别称胜阿底峡者。述说尊者殊胜,虽有多门,然依至尊一切智所许,分之为三:圆满种中受生、其身所获功德、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乙一、圆满种中受生

 

今初。于印度萨贺王族出生,静命菩萨亦生此族,如《赞》[4]云:“种性最尊胜,汝生王族中,一切骄惑众,顶礼莲足前。”

 

 

乙二、其身所获功德分二:丙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第二分二: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丙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今初。于共五明处,诸多观析论典、教理论典,声闻四部三藏,共通《大毗婆沙》,大乘三藏,四部密续,唯识、中观宗义,遍为广学,善巧通达。如《赞》云:“三乘及三藏,尊汝大善巧,往昔众智者,择汝为善士。”

 

 

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第二。佛之一切教法摄为三藏,故诸正法亦须摄入三学。

 

其中具足戒学者,善受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持明律仪,毕竟不染过失,正以持戒而著称。如《赞》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5]。”

 

具足定学者,共者,谓具奢摩他;不共者,谓具极稳生起次第定。如《赞》云:“如密咒教乘,生起次第坚。”

 

具足慧学者,共者,谓具通达空性之毗钵舍那;不共者,谓具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赞》云:“尊汝空性瑜伽者,具足无垢金刚心。”

 

 

乙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分二:丙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丙二、于藏中所作事理

 

于佛教所作事业分印、藏二。

 

 

丙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今初,于金刚座大菩提寺,三次以法击败外道邪论,住持佛教。觉窝自是大众部,然十八部不分党类,一切时中,如量受教,奉为顶严。如《赞》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又云:“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6]”

 

 

丙二、于藏中所作事理

 

第二。尊入藏已,广转甚深、广大法轮,造《菩提道灯论》等,令圣教规,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残缺者,复令显明,未知、邪解、疑惑等诸垢染,悉令净除,圣教大宝,重现曙日。增上生、决定胜一切无谬妙道,或直接、或间接,广作引导。如《赞》云:“觉窝未至藏,一切如眼盲,大智汝至已,慧日升于藏。”广于他知。

 

 

甲二、正法殊胜

 

第二。正法殊胜者,拉索瓦云:“此论如幻钥,以一幻钥能开一切铁门,如是若能彻知此论,一切经藏自然无余了知。”善知识大译师[7]亦云:“此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方便。”般若波罗蜜多摄为八事、六事或三事,如云:“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义。[8]” 此则摄为三现观。

 

此中分五:所依补特伽罗、所知之境、知已趣入之境、修持方便、修持之果。

 

初者,如“昔承事诸佛[9]”等偈所说。

 

次者,即经、道、果三般若,道即八现观,果之义即离诸戏论也。

 

第三者,三智也。

 

第四者,四加行也。

 

第五者,法身并事业也。

 

《菩提道灯》论名之义,“菩提”者,即圆满果种相智也。“道”者,即圆满因道智,亦摄四加行。令因果二者圆满者,即是基智,彼由喻门言之为“灯”,能令不显明者显明,故立此名。博朵瓦云:“一切皆成可能,两页薄纸即成一切经藏之释,我若老矣,即我唯一导师。”岛噶瓦亦云:“我曾尝读《道灯》,现能视一切经典为教授。”

 

如是觉窝造论虽多,然最根本最圆满者,即是《菩提道灯》,总摄显密一切扼要,是故所诠圆满;宣说调心次第为主,故易受持;以善巧二大马车之二大上师[10]教授为庄严,故胜余论。

 

此《菩萨道灯论》有法,具足殊胜,如云:“一切智者顶上严,名称幢幡极显耀,龙猛无著善传来,圆满菩提道次第,能满一切众生愿,故名如意摩尼王,遍摄一切正法流,是故亦名善说海。通达圣教无相违,能知佛语皆教授,速得如来甚深意,极大罪恶自消亡。是故印藏诸大德,咸共依此胜教授,由此三士道次第,宁有智人不欢喜。[11]”

 

 

甲三、讲闻彼法规理

 

第三,如何讲闻具足二殊胜正法轨理者,当知应如至尊一切智所云:“道次第听闻轨理、讲说轨理、于完结时如何共作轨理。[12]”

 

 

甲四、正教授义分四:乙一、论名之义;乙二、译者顶礼;乙三、论之正义;乙四、圆满尾义

 

第四正教授义分四:论名之义、译者顶礼、论之正义、圆满尾义。

 

 

乙一、论名之义

 

【论】菩提道灯

 

 

今初。梵云:菩提巴踏巴日阿迪巴。藏云:降秋朗几种玛。汉云:菩提道灯。

 

其中,梵文“菩提”,对藏文“降秋”,“菩提”之意。梵文“巴踏”,对藏文“朗”,“道”之意。梵文“巴日阿迪巴”,对藏文“种玛”,“灯”之意。

 

今释论名:此论有法,应名“菩提道灯”,因具断证体性之佛智即是菩提,此论能显趣彼之十地、五道,于彼未通达、邪分别、起疑惑者,如是一切蒙暗荡尽无余故。

 

佛智有法,应名“菩提”,因二障无余“净除”故,如所有、尽所有一切诸法无余“通达”[13]故。仲敦巴仁波切云:我方之语,应云“净、成”。

 

十地五道有法,应名为“道”,趣向大菩提之通途故。其词义者,能为显明三世一切诸佛唯一通道。如觉窝[14]云:“一切诸法约义称名。”

 

译论之初,言“梵云”有法,具三所为,知法源故,了知译师、班智达、国王、大臣等之所作而生念恩故,串习梵语种植习气故。

 

 

乙二、译者顶礼

 

【论】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菩萨

 

 

第二。译礼者,即云:“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此由译师比丘格尾洛追所作。于至尊文殊作译礼有法,应具所为,令知此论是对法藏故,令译事究竟圆满故。

 

若念:云何此论是对法藏?

 

答:此论应是对法藏,主要宣说以对法藏所诠为主之有漏无漏智慧故。此论宣说得获世间人天增上生之方便,及出世间三乘、二种大乘,故堪匹配。或言惹振瓦仁波切知其为对法藏。另有说言:此论总释一切佛语密意,故非单是对法藏,然玛·格尾洛追乃大译师亲传弟子,而大译师于所有译著前,皆礼增上本尊文殊菩萨,随师所行,故亦如是。

 

 

乙三、论之正义分三:丙一、礼赞誓言;丙二、正说论义;丙三、何因而造

 

第三,论之正义分三:礼赞及誓言、正说论义、依何因而造。

 

 

丙一、礼赞誓言

 

   【论】礼敬三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与众僧

 

应贤弟子菩提光 劝请善显觉道灯

 

 

今初。偈云:“礼敬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与众僧,应贤弟子菩提光,劝请善显觉道灯。”博朵瓦云:“初二句宣说共同皈依,后二句宣说造论缘起。”

 

造论之初,应礼何境?十方三世一切胜者佛陀;及彼正法,即三世诸佛所宣正法,所谓佛语教法、行持修法、现证彼之证法;及八向果之僧伽、独觉佛、住菩萨地众。

 

虽可以无边功德门礼赞诸佛,然此中称之“胜者”,乃由断门直接礼赞,亦表证德,断证互不相违故。诸佛世尊,应名“胜者”,因能摧灭罪因邪法,能胜罪果魔军之故。如云:“我胜罪法故,趣寂为胜者。”又云:“战中胜者诚祈请!”

 

若此宣说共同皈依,则因无漏道谛、果灭谛为主之涅槃,应视为“法”,如云:“能仁之三身,涅槃八圣士。[15]”

 

八向住等,应名为“僧”,了知皈依及诸善,得获净信,一向求善,不可分故。如云:“佛法及圣僧,纵魔百俱胝,亦不能分故,说名为僧伽。[16]”

 

如是即云:“顶礼三世一切佛,三世灭道诸正法,三世一切圣僧伽!”

 

 

问:由谁礼敬?

 

答:天尊上师菩提光,从印迎请众多班智达,其中悲心、慧力最胜者,即是阿底峡尊者,由彼礼敬也。

 

问:以何方式?

 

答:由见皈依功德,身口意最极恭敬而礼也。尊者在印度即誉为“具信班智达”,传说至藏后,虽已七十高龄,仍小腿颤巍巍礼拜,他人见已,落泪不忍。觉窝如是,我等少辈亦不堪行。如是礼敬,其具所为,消除障缘以令造论圆满故,随行殊胜正士所行故,令我等随行者亦如是行故。

 

问:礼已作何?

 

答:乃行殊胜事,善显炽燃,犹如明灯,能为光显无上菩提道之论也。立誓宣此灯论有法,其具所为,令造论究竟圆满故。

 

问:云何安立造论因、缘?

 

答:因者,后文“见经法等说”当说。缘者,博朵瓦许:令师欢喜,复居诸藏圣教主位,故名“贤弟子”。《自释》[17]云:“‘贤弟子’者,大乘法器也。”

 

生于法王菩萨种性,于僧宝具不退净信,于显密广具般若眼者,觉窝是也;为请尊者,历经难行,以无边悦意之事,令师欢喜者,贤弟子菩提光是也。彼见雪域圣教,出现种种胡乱妄为,为利圣教,故为劝请。

 

若如《广传[18]》:共乘二问,般若二问,密法三问,依此七问,如师所习,愿于一切大乘要义,文少义丰,造一善论。由是劝请,尊者为利圣教,故造此论。即由菩提光劝请之故。

 

《自释》中云:“菩提光云:‘于此境内,诸补特伽罗,于佛教大乘道起邪分别,未得上师善知识摄受,广起纷诤;复于甚深、广大义理,依自分别,各行抉择,互不相顺,愿请剔除彼等疑惑!’以是于我数数劝请,故依经教,善显《菩提道灯》。”

 

旅途记实,所出“七问”,彼彼亦不相违。觉窝至上部时,库、俄[19]等六人,又请五问:一、方便、智慧随离其一成不成佛?二、菩萨律仪所依需不需别解脱律仪?三、未得金刚阿阇黎灌顶可否讲说秘续?四、梵行者可否受上二灌顶[20]?五、未得灌顶可否修持密咒?

 

觉窝云:“汝等心力尚浅,拉尊巴[21]所问较此尚多,《道灯论》中有之。”如是二问为般若乘,三问为密乘,此五尚宜。共乘二问是何,尚待勘测。

 

《道灯论释庄严》,传为拏错译师所作,若如其述,则七问为:一、大乘道所依补特伽罗云何?二、异生所依生不生菩提心?三、菩萨律仪所依需不需别解脱律仪?四、具别解脱律仪者,受菩萨律仪后,舍不舍彼?五、积聚二种资粮,需不需方便智慧双运?六、中观、唯识谁为究竟?七、入大乘密咒,云何应作?如是次第配合答文。

 

善知识仲敦巴、博朵瓦、夏惹瓦父子,若说若著,皆未提及七问及其回答方式,然论之细说,初业者殊胜行持之理有也。复次善知识大译师虽作讲闻,然传承已断。

 

令此事业增广者,即仲敦巴尊者,彼问觉窝云:“于余弟子,传以彼彼之法,何故传我以道次第?”答:“唯汝之外,未得托付者。”有于善知识敦巴问及此等种种不同时,答曰:“我乃造者亲传弟子。”又问此有一释时,答:“此释是何?” 是故善知识敦巴所传,未许《自释》,博朵瓦亦未提及《自释》之说。

 

大译师随行者,则许《自释》为拏错密法。

 

夏惹瓦道灯著释中,虽未提及《自释》之说,然其道次第论著中,引曰:“觉窝所造《道灯释》中……”,故非根本不许《自释》。

 

法王宗喀巴云:“觉窝自造《难处释》,他人略有增补。[22]”

 

总之,依觉窝杰此论,能显三世一切诸佛密意。此由善知识仲敦巴开创传轨,由三昆仲[23]弘扬广大,至今未断,当如盲拽牛尾,不应舍弃。

 

问:“善显”者,觉窝未承诺耶?云何能显耶?

 

答:至尊觉窝主有法,能造光显能仁密意之论,具足上师传承教授、亲见本尊、善巧五明,如是造论圆满胜因,三皆齐足故。《蓝色手册》云:“如是具足上师教授,亲谒誓愿本尊天颜,善巧一切五明学处,是故能显菩提大道。”

 

 

后半偈二句,乃显此论所为等四法,由“觉道”及“善显”等,直接显示所为之所为、所为及所诠,间接显示关联故。

 

 

丙二、正说论义分二:丁一、总说三士夫安立;丁二、别说三士夫道之性相

 

第二,正说论义分二:总说三士夫安立、别说三士夫道之性相。

 

 

丁一、总说三士夫安立

 

【论】由下中及上 应知有三士 当书彼等相 各各之差别

 

 

今初。偈曰:“由下中及上,应知有三士,当书彼等相,各各之差别。”若如上云:“劝请善显觉道灯。”云何菩提道灯?一般来说,凡是有情,皆谓“士夫”。然此中“士夫”,特就作用与功能而言,即具成办后世义利能力者,谓之“士夫”。具观察后世义利取舍增上心者,虽亦名之为人,然仅追求今世者,非是此中所说之人或士夫。如《蓝色手册》云:“畏恶趣苦断除诸罪,念轮回过希求解脱,以四谛理趣入三学,怖劣乘失修菩提心,如是即为人之正行,除此之外何者是人?”

 

是故应知有三士道,因趣往无上菩提之道有增上生之下士道、共通决定胜之中士道、成佛之上士道故。为令三士道显明易了故,当造此论,即由能表自性之性相门中,及差别诠说三士道体性之别别分类门中,当书彼故。

 

 

丁二、别说三士道之性相分三:戊一、宣说下士夫性相;戊二、宣说中士夫性相;戊三、宣说上士夫性相

 

第二。别说三士道之性相分三:宣说下士夫性相、宣说中士夫性相、宣说上士夫性相。

 

 

戊一、宣说下士夫性相

 

【论】若以何方便 唯于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 知为下士夫

 

 

今初。偈曰:“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乐,但求自利益,知为下士夫。”所知有法,应有此中所说下士道之安立,因于此生丝毫亦不贪恋,能成后世义利之士夫,唯缘轮王之人间安乐,帝释天、化乐天等欲界天乐,梵天等色无色界轮回安乐。其方便者,即以深信因果为先行,以断十恶业之戒律,有漏四静虑及无色定等天乘、梵乘,而求自己所欲利益,当知彼即此中所说下士夫。

 

彼亦趣入正法,然贪求有爱、背弃利他,故劣于中、上士夫。

 

此中,初句显示加行差别,次句显示果之差别,第三句显示动机意乐差别,第四句显示所依差别。

 

唯求增上生者,无倒趣入彼之方便,即是此中所说下士夫性相。

 

总则下士夫亦有仅求此生者,然此中当须无倒趣入增上生方便。此中所说下士夫不作余之分类。

 

一切三士道之根本,即依止善知识,令师欢喜,生起欲取暇满心要,若未生起欲取暇身心要或欲修正法之心,则不堪修持三士之道。是故,依止善知识及暇满二法,乃三者前行。是故此论后面亦云:“当说诸师长。”又云:“堪传律具悲”。云云。若修持引导,决定当由依止善知识之理等次第。

 

此中所说下士道之正行有四所缘:无常、恶趣过患、皈依、业果,思已修学断十不善业之戒也。其意乐生起,为前二所缘,其加行成就,为后二所缘。《蓝色手册》云:“随念死殁暇满难得,仅思一次即入法门,如是思故一切法生。”

 

 

戊二、宣说中士夫性相

 

【论】背弃三有乐 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 彼名为中士

 

 

第二,宣说中士夫性相者,颂曰:“背弃三有乐,遮止诸恶业,但求自寂灭,彼名为中士。”所知有法,应有此中所说中士夫之安立,由思惟无间乃至有顶,无边轮回无非苦果苦因,故于轮王、梵天、帝释安乐,纵于梦中,亦不欲求,背弃三有安乐,心生厌离,是为意乐差别;由是意乐等起,遮止三门不善恶业,随一正住七别解脱律仪,是为加行差别;具足如是意乐、加行者,但求寂灭自苦之涅槃,是为果之差别。具此三种差别之所依补特伽罗,即是此中所说中士夫。

 

彼趣入无倒修行正法,故是此中所说“士夫”。厌离一切轮回,故胜“下士”。如云:“荷负有情担,胜勇缓行美。”不具荷担有情义利之增上意乐,故劣“上士”。

 

如是初三句宣说意乐、加行、果位,第四句宣说差别所依。

 

夏惹瓦云:“‘诸恶业’者,非但指不善业,亦指成办增上生之有漏业,此摄引发轮回之一切集起业及烦恼。‘遮止”者,亦显对治三学。”

 

相续具足共中下士道之大乘补特伽罗,亦为众多,是故主要为自利解脱,趣入无倒成办方便者,即是此中正说之中士夫性相。

 

若由乘门,分为二种:声闻乘、缘觉乘;若由所修,亦分二种:修习四圣谛及修顺逆十二因缘。此中士亦可内分为上中下三种:中下者,意乐希求自利解脱,修持十善业律仪;中中者,具此意乐,修学四谛;中上者,具彼意乐,修二空无我。

 

大觉窝怙主龙树及具德月称随行者,亦由所修分三无我:独一实有空之无我,无方分极微所聚外境所取空之法无我,人法唯假立自性空之细无我,由修此三立为劣乘三种补特伽罗。

 

中士道正行者,如夏惹瓦云:“‘背弃三有乐’者,宣说苦谛;‘诸恶业’者,宣说集谛;‘求自寂灭’者,宣说灭谛;‘遮止’者,宣说道谛。”

 

四圣谛道,是欲求解脱者主要所修,乃中士道主干,十二缘起亦摄于彼故。复次欲求解脱,所抉择者为二:杂染、清净。初者有二:能缚因集谛、已缚果苦谛;后者亦二:所得灭谛、能得道谛。

 

然其次第,首说苦谛,若求解脱,最初应善思惟八苦、六苦、三苦等轮回总、别过患,以任运生起求脱之心。如《蓝色手册》云:“轮回犹如炽燃火宅,亦如陷入险恶地牢,或若堕入大海漩洄,复如漂泊凶险旷野。”

 

由思其苦,心起厌悔,念想:何因成此轮回?乃观烦恼及有漏业所成,即生欲断集谛之心,是故其后宣说集谛,此即所修轮回杂染流转次第。如《蓝色手册》云:“我等长时漂泊轮回,彼因根本自之烦恼,彼之首要即是无明,由彼生起十二有支,常时流转无有间断。”

 

集谛之首即是无明,乃颠倒趣入对境之心,若知能断,则能现见所证灭谛,是故第三宣说灭谛。如《蓝色手册》云:“轮回大宅此有多门,任于何入后亦得出。”

 

现证灭谛,依赖于道,故第四宣说道谛。如《蓝色手册》云:“以诸方便当断无明,能断之因即是三学。”至尊慈氏亦云:“如病应知因应断,乐住应得药应依,如是苦因彼灭道,应知应断应证依。[24]”

 

 

戊三、宣说上士夫性相分二:己一、略说;己二、广说

 

宣说上士夫性相分二:略说及广说。

 

 

己一、略说

 

【论】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尽者 彼是上士夫

 

 

今初,偈曰:“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所知有法,应有此中正说之上士夫安立,于中、下士道善为修心之补特伽罗,以自身初中后自为轮回诸苦所逼,比知轮回一切如母有情亦复如是,为轮回苦火炽燃烧恼,心生不忍,而起大悲,欲求他人一切痛苦及苦因二障习气,悉皆遮返,得以永尽,具足如是希求利他之相应心,希求欲得菩提之大宝心及由彼所引发之佛子行,随类而住者,即是此中正说之胜士夫故。

 

复次,趣入无倒修行大乘为主之方便,即是此中正说之上士夫性相。

 

彼由见门,分为中观、唯识二种,由乘门,分为显乘、密乘。由速缓门,分车喻五种。

 

上士道之安立者,《遮卢遮那现证菩提续》云:“秘密主!一切智智者,大悲为本,菩提心为因,以方便而究竟。”谓完整无谬大乘道,摄为大悲心、菩提心、施等方便三种。大善巧莲花戒,亦于《修次三篇》中抉择其义。

 

《宝鬘论》云:“若自与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25]”具德月称随顺其说,许一切菩萨道,为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三者所摄,而谓:“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26]”

 

《中观心论》亦云:“不舍菩提心,正依能仁行,求证真实慧,一切悉地行。”

 

《中观庄严论》中,亦说摄为菩提心、菩萨行、真实见三者,彼云:“随行清净信,圆发菩提心,奉持能仁行,勤求真实慧。[27]”

 

阿阇黎寂天于《集学论》[28]中云:思惟暇满大义难得,生起欲取心要净信,尤生大乘功德增上意乐净信,受持愿心、行心,于身、受用、善根,舍护净增。以此摄六波罗蜜多行。《蓝色手册》云:“铠甲六六三十又六,与舍护净增四同义。”

 

复次,加行发菩提心,正行修学六度,结行回向菩提,此三亦摄大乘行持。《蓝色手册》云:“格西敦巴亲授如是:加行引发菩提妙心,正行具足六度诸行,最后结行回向菩提。波罗蜜多尽摄此中。”

 

 

此《道灯》中,于一切大乘道分四门宣说:一、显示入大乘道门即是发心;二、如何发心之理;三、发心已修学之理;四、辩明修学之果。

 

初者,以“若以自身苦”等四句,及“为诸胜有情”等二句,而作宣说。

 

次者,以“对佛画像等”等,共说受持愿心仪轨及其学处;于修学诸行,喜持行心戒,其受持之理,由“除行心体诸律仪”等宣说。

 

第三者,一切佛子行者,如贾曹达玛云:“胜者依三学,正说六度行,初者摄初三,后二摄后二,余一通三种。”不共学处摄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戒学修学之理者,由“自身语心清净因”等宣说;定学修学之理者,由“福智为自性”等宣说;慧学修学之理,由“离慧度瑜伽”等宣说。

 

第四者,由“如是修真性”等宣说。

 

 

2012-07-01  cxs初译于沈阳北塔

 


阿底峽尊者造论 四世班禅法幢吉祥贤造释


己二、广说分二:庚一、广说波罗密多乘之道;庚二、略示趣入密乘之理

庚一、广说波罗密多乘之道分二:辛一、释道之安立;辛二、释果之安立

辛一、释道之安立分二:壬一、立誓宣说;壬二、正说清净道

壬一、立誓宣说

今初。颂云:“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若念:上士如何能尽他苦?圆满成办他利,须得无上菩提,故欲开示为利他而成办菩提之方便——殊胜上师之教授:

【论】为诸胜有情 求大菩提者 当说诸师长 所示正方便

此中“当说……”者,问:说何?答:成办无上菩提之方便也。问:为谁?答:为求无上大菩提果位之胜有情者。此中“有情”即士夫,“胜”即殊胜或大,即前所说之“上士夫”也。
霞惹瓦大师云:“‘胜有情’者,即唤醒种性,具足增上意乐者。”由“求大菩提者”显示希求菩提,由前之“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显示希求他利,是故圆满显示《现观庄严论》所说之“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性相,故此等诸文皆显示大乘入门。
问:以何方式?答:正依教理。
问:觉窝乃通五明之大班智达,故依自慧而宣说耶?
答:随顺金洲诸师长所示教言而说,故非自撰。博朵瓦大师说:“觉窝此言,乃是恩赐我等之教授,因我等若能了知,一切大小安乐、功德皆由上师恩德所生,则相续中将蒙上师加持,功德亦将增长广大。”
《蓝色手册》云:“诸尊上师教导之时,教授功德于自相续,任何生起悉蒙加被,如是常念纳受加持。”
博朵瓦大师,于此文结合随念上师恩德而宣说,格西霞惹瓦则于此处,广释依止上师之理。
总之,“为诸胜有情,……”两句,令知于谁宣讲此法之法器;“当说诸师长,……”两句,令知犹如甘露之法。复次,“正方便”显示所诠,“当说”显示所为,“诸师长所示”显示能诠差别,“胜菩提”显示所为之所为,即广说“劝请善显觉道灯”也。
问:若尔,“劝请善显觉道灯”、“当书彼等相,各各之差别”,及此中“所示正方便”等,岂不重复?
答:无过。因“劝请善显觉道灯”,乃全文之立誓撰述;“……各各之差别”,乃说三种士夫各自差别;“所示正方便”,乃为大乘种性者,无倒宣说成办无上菩提之方便,诠说方式不同故。故“为诸胜有情”等偈,亦是下文之总说。
若如是,则此处大乘发心之性相、分类,及如何修行之次第,应如三大马车所显,由七支因果教授,及自他相换之门修习之理,应如《菩提道次第》所示而生起,由是尽其所能精进修习大宝菩提心。觉窝尊者圆寂时,对仲敦巴教授道:“印度有求黄金而传法者,彼不可闻,乃是混杂四续而说。应视契经藏为善知识,应修善心。”
仲敦巴圆寂前,头倚博朵瓦膝上,故其眼泪滴落大师头间,大师云:“汝勿伤心,应修善心,即生之中,当成殊胜之人。”博朵瓦问:“何谓善心?”答曰:“菩提心!菩提心!”博朵瓦云:“尔时我心,如插木橛。”
朗日塘巴亦云:“虽应恭敬饶益者,然若恭敬损害者,即是菩提心坚固之相。不求胜利而取亏损,不求在上而愿低下,正是菩萨所应修者。”隆巴瓦也说:“我等希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之教授,而觉窝教授之核心,乃是修习大慈、大悲、菩提心。”
我等至尊一切智宗喀巴亦云:“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1]。”

壬二、正说方便分二:癸一、愿菩提心及其学处;癸二、行菩提心及其学处
癸一、愿菩提心及其学处分三:子一、加行;子二、正行;子三、结行学诸学处之理
子一、加行分三:丑一、积资;丑二、殊胜归依;丑三、修三种心
丑一、集资
若谓“当说正方便”,问:何为成办圆满菩提之方便?答:方便有二:意乐圆满、加行圆满。意乐即发心,由积集福报而生之故。

【论】对佛画像等 及诸灵塔前 以花香等物
尽所有供养 亦以普贤行 所说七支供

此中宣说如何供养、安立何者之前。身所依为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之画像、雕像、铸像、泥像等,意所依为有舍利之灵塔,语所依为十二部经等正法经函,即于此等三依前安立供养。
霞惹瓦云:此亦是宣说顶礼。以何物供养?以花、熏香、油灯、涂香、食五供品供养。问:随己所欲而供?答:尽己所有而作供养,如觉窝云:“仅有一斗大米,若能舍,则生善妙菩提心,若不能舍,则不具妙菩提心。”此乃陈设实物而现前作供。
博朵瓦亦云:“供养,当应陈列令友欢悦,令敌妒忌。”又云:“若敷衍了事,则非轻视我,即是藐视法!”霞惹瓦云:“对上师和三宝,应同等善供。”拉松瓦云:“应猛利供养上师。”
意供养方式,如《普贤行愿品》中所宣之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转法轮、请住世、回向等七支供。此等七支云何名之为“供”?供养之意,乃令供养对境欢喜,而此七支,能令殊胜对境欢喜故。此七支乃大乘所传,小乘经藏中,先顶礼、次诵经、后回向,仅此三常念也。

丑二、殊胜归依
如《决定摄要分》云:“胜乘种士夫,为救无怙众,先行归依已,应发希求心。[2]”乃谓发心,应以不共皈依为前行故。

【论】以至菩提藏 不退转之心 信仰三宝尊 双膝着于地 恭敬合掌已 先三遍皈依

皈依时限之理,共同皈依乃尽形寿,而此中乃直至菩提藏,即未证法身之间。菩提藏有二:住菩提藏、证菩提藏。初者有二:如金刚座之化身住菩提藏,及如色究竟天之报身住菩提藏。次者如一切智布敦大师云:“乃无上智慧法身也。”
以何动机、于何对境、以何意乐、以何威仪而行皈依?动机者,直至菩提藏间,以缘一切有情之大悲皈依三宝,其心坚固,永不退转。对境者,即佛、法,及不共僧伽之不退转圣菩萨众。意乐者,听闻三宝别别功德,生起最极猛励净信,具足欢喜。身之威仪者,双膝跪地,或端身正直,偏袒右肩,双手合十,以此威仪而作皈依。何时皈依?受发愿菩提心仪轨前,三受皈依正行或念诵三遍,第三遍时即得皈依戒。
霞惹瓦大师云:“不皈依声闻,非因其加持力小,而是道不相同,不容有错误助伴故。”《经庄严论》云:“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如是诸众生,一切皆救护。”[3]
今生之损害、来世之恶趣,趣入颠倒非方便道,于中为求救护而皈依,乃下士之皈依。由执萨迦耶见有漏蕴为自性有,而堕入轮回苦,为得自己解脱而皈依,乃中士之皈依。为从小乘怖畏中,救脱一切有情之轮回怖畏,故皈依不共三宝,乃上士之皈依。
问:若尔,殊胜皈依与愿心有无差别耶?
答:嘎玛瓦云:“殊胜皈依,乃为救有情苦而欲证得佛果,故初发愿心者与此无别,唯仪轨不同。”博朵瓦云:“此二差别:愿心者,为利有情欲证佛果,由获佛果而脱有情,如同商主自力救护;殊胜皈依者,欲脱有情苦,故祈请具此能力之三宝,如依较商主更威猛者而作救脱。”
《经庄严论》云:“应知希求及大悲。[4]”乃云希求佛果故皈依。
诸大智者当作观察。此中皈依之因、对境、体性、学处、功德等,应从《道次第》等中了知。

丑三、修三种心
宣说发心正行仪轨之前,应修心故。

【论】次一切有情 以慈心为先 观恶趣生等 及死殁等苦
无余诸众生 为苦所苦恼 从苦及苦因 欲度脱众生

初二句显示慈心,次三句显示大悲所缘,后三句显示大悲行相,而修菩提心方式,亦由义而显。
积资为前行之殊胜皈依,仪轨毕已,复应作何?应以缘一切如母有情之慈心为前行,而修悲心。如霞惹瓦云:“慈心者,所缘,乃缘一切有情;其因,念报其恩;行相,内心修习不共之悦意爱乐之心。”显现悦意慈,七支因果中,定为大悲之因,应为前行。
虽具安乐之大慈不定须作大悲之因而为前行,然本论需作宣说,此处定当修习。
朗日塘巴向京俄瓦大师请求说:“我此生唯修慈心。”京俄瓦摘帽低头殷重地说:“太好了!”京俄瓦对纽容巴说:“认真来说,摧毁敌人唯有慈心,故仅闻其名亦令心清凉!”
朗日塘巴又云:“无论身处六道轮回何处何生,亦不忘失饶益有情。”故应如此。如是,由知母、念恩、报恩,而于一切有情生起悦意爱乐之心时,当修大悲:所缘者,三恶趣中长时恒遭猛励巨苦;受生为人,有生老病死、怨憎会苦,总之,受近取蕴苦;欲界天之死殁苦、堕落苦;上界耽著禅味,住无法慧,未得自在之苦。总之,一切众生,随类而为三苦所苦,应以悲眼观察:三恶趣之苦苦,欲界天人之坏苦,上界之行苦。
因者,集之业惑引发。如荣波大师云:“生苦之根本因,乃是业力,其缘乃是烦恼。”如是应缘一切众生,生起欲令脱离一切苦、集之大悲心,亦应修习由此而引发之欲得菩提之心。
经云:“菩萨不需多学众法,当学一法。何者?大悲心也。”又云:“若有头者,即有觉受,若有大悲,能证佛果。”月称菩萨亦云:“究竟大乘因、道、果三者,即依大悲。”故应勤勉修习此心。

子二、正行之理
【论】立誓永不退 当发菩提心

慈心悲心所缘行相善串习已,当发无上大宝菩提心。以何方式?立誓永不退转。
总之,愿心虽不观待仪轨,然于此大宝菩提心中何时亦不退转,乃至未得菩提之间,刹那亦不舍弃,如是发心当受愿心仪轨,后之五大学处定须修学。至尊一切智于《广论》中云:“若依仪轨,仅发为利有情欲得菩提之心,不受五大学处亦无过失。”
然论之要义,乃如前者,因旋即宣说修学学处故。愿心仪轨正受方式,《广论》及纳塘巴大师《最胜道本释》中有详释轨范,此处为不丢科判故从简。
复次,首先,尽其所有供养三宝及上师,作广之七支供,积资乃至祈请:“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诸登地大菩萨众,最初发起无上正等菩提之心,如是我名某甲,祈请阿阇黎令我发起无上正等菩提之心。”三遍祈请。
复次,作殊胜皈依:“阿阇黎请垂念,我名某甲,从今日起,乃至菩提之间,皈依佛两足尊!”如前祈请:“……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不退圣菩萨僧!”念三遍。
阿阇黎宣说皈依学处,如《普贤行愿品》或《入行论》所出七支供,于上师生佛想,于一切有情生慈悲想,于自己生如梦如幻想,以此受持菩提心:
 “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垂念于我,阿阇黎请垂念于我,我名某甲,若我今生,若我余生,所作布施、持戒、修行体性一切善根,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一切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安住大地诸大菩萨,初发无上正等菩提之心,如是我名某甲,自今日起,乃至菩提,当发无上正等菩提之心。诸未度者,我令得度,未解脱者,我令解脱,未安隐者,我令安隐,未涅槃者,我令涅槃。”念诵三遍。若未得阿阇黎,可于佛像等所依前顶礼献供,略去“阿阇黎”等字,余诸仪轨如前或依仪轨而说。
 “未度者令度”等四誓句之句义,大格西霞惹瓦云:“若依声闻,可配四果,得预流者,度越一切世间;得一来者,已离欲界大多烦恼;得不还果者,已尽欲界一切烦恼,是故安隐;得阿罗汉者,越三界一切烦恼,逮得涅槃。
若依大乘,得初地者,度越世间;得七地者,脱离有相烦恼;得三净地者,无相任运成就故安隐;得佛果者,越诸所断,住于涅槃。”
钦·一切智[5]钦·蒋贝央则配合四谛而释:“未离苦海者我令度;未脱集缚者我令解缚;未由天尊赐予安隐者,我以道谛令其安隐;由分别心未得涅槃者,我以灭谛令其涅槃。”此亦善说。

子三、结行学诸学处之理
修愿菩提心学处,分五。

丑一、随念功德
【论】如是发愿心 所生诸功德 如华严经中 弥勒应宣说

义者,“广宣说”也。问:说何?答:如前所说,依仪轨发愿菩提心等之功德,或诸利益。问:从何而出?答:如云:“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德无量。”乃《华严经》中所出:“至尊弥勒云:善男子!菩提心,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大地,能增长一切有情白法故……[6]”宣说二百余喻,《集学论》引十六喻。
霞惹瓦云:“此等利益可摄为四:‘犹如种子、犹如良田’者,乃显自利功德与他利功德;‘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者,显示能摧不顺品;‘犹如如意宝’者,显示成办所愿之功德。”卓隆巴大师云:“总之,佛果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一切皆是此菩提心之功德,此为主因故。”

丑二、学串习菩提心
【论】或读彼经或师闻 了知正等菩提心 功德无边为因缘 如是数数发其心

如是,菩提心者乃所应发。问:以何发起?答:以愿心仪轨发起,如是缘圆满菩提之愿心,其功德无边、不可思议,《华严经》、《菩萨地》等经论,或可自读,或从上师善作听闻,究竟了知。
所为者何?由是因缘,能令菩提心住自相续,增长不退,以此因缘再再随念,至少早晚各发三次。有人念“此后”者,乃错本也。《自释》之根本颂译文中,亦有“自此昼夜中,如是数数发。”若前示仪轨不成,则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乃觉窝论中所出,应如是诵。
问:若尔,所谓“……菩提心,功德无边……”,此何中所说?为示彼答,颂曰:

【论】勇施请问经 亦广说此福 彼略摄三颂 今此当摘录
菩提心福德 假使有色者 充满虚空界 其福犹有余
若人以宝珍 遍满恒沙数 一切佛世界 供献于诸佛
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最殊胜 其福无边际

《勇施请问经》中,广说此菩提心之广大福德利益,又略摄为三颂宣说。“此论亦当摘录”,为连接也。
问:若尔,经中所出利益云何?答:此中宣说菩提心功德利益极为广大,菩提心福德,虽非是色,然假若彼为有色,充满十方虚空界,则彼功德利益犹超虚空界,虚空不能纳故。此偈显示福德广大,后二偈显示无量无边。
复次,菩提心 “其福无边际”,因具无量福德故。若具净信者,以殊胜供品天之珍宝王,遍满河沙数诸佛刹土,以此供养殊胜对境世界怙主诸佛世尊;复有大乘所依补特伽罗,于三宝或上师前,净信合掌,心敬无上菩提心,则此福德胜前福德。

丑三、学集二资粮
【论】既发菩提愿心已 应多励力遍增长

博朵瓦曰:“长时精进于二资粮。”由忆念功德,及六时净障二门,既发清净愿菩提心已,应以供养三宝、承事僧伽、水陆供,布施贫穷等励力造集福德智慧资粮,令菩提心遍为增长。《资粮论》云:“我以今所有,福智二资粮,利他作何事,菩萨再再思。”“ཞིང”字,乃摄下之词。

丑四、学心不舍众生
祥容大师许由“此为余生常忆念”中“འང”字显示。“འང”字显示修学此生不退菩提心之因,意为念想:舍有情心,则舍发心。故为善说。此为某大德所说也。

丑五、学断四黑法、依四白法之理
【论】此为余生常忆念 如说学处当遍护

若问:受持愿菩提心仪轨中,由前所说四学处门,修学此生不退因,仅此即为足矣?答:不应为足,余生亦当不舍此心,常时忆念,为此,《迦叶尊者请问经》中,言以二门坚护依止所说四种学处故。次问:异生所依有无新生菩提心?对此之答,释中虽未明说,然由四黑法及舍有情心而退失愿心之所依,决定唯是异生,故彼所依有生愿心。此义成立。[7]

癸二、行菩提心及其学处分三:子一、连结开示当受行戒;子二、如何受持行戒之理;子三、开示受律仪已学诸学处
子一、连结开示当受行戒

如前所说,虽发菩提心,然不学佛子行,亦不成佛;若不受持菩萨戒,纵修施等亦不成佛子行,故示佛子行所依须受戒故。
【论】除行心体诸律仪 非能增长正愿心 由欲增长菩提愿 故当励力受此律

坚固愿心及受持律仪,当发大精进、无有懈怠退缩受此行戒,因其所为,此缘圆满菩提之律仪名,由果名假立于因,为欲增长究竟愿心,故须受持故。增长愿心亦观待行戒,因除守持行心体性之律仪,非能增长正愿心,故《决定摄要分》亦云:“具增上意乐,生起行心故,往昔所愿心,得增长广大。”
由依此论,往昔格西雍瓦巴等虽许愿菩提戒,然多数云:“乃假立戒名,因觉窝云:‘由先前发心,受菩萨律仪。’发心与律仪别别宣说故。”

子二、示如何受行戒之理分三:丑一、受戒所依;丑二、得戒之处;丑三、受戒仪轨
丑一、受戒所依
【论】若常具余七 别解脱律仪 乃有菩萨律 善根余非有

阿阇黎菩提贤,在《律仪二十颂难处释》中云:“别解脱戒乃菩萨戒支分,应视为一分。故具足余别解脱戒者,堪成正受菩萨戒之器,亦当授与此学处之戒文。此中遮杀生等戒并非余戒,若未遮止彼等,亦不能成正受菩萨戒之器。”此略义《自释》所说。
居士圆满戒乃至比丘戒,为“七别解脱律仪”,或断与彼共同体性诸罪。“常”者,即终生律仪。观待菩萨戒,故言“余”。具足此等,则具生起菩萨戒之善根,反之则不能圆满生起菩萨戒,因菩萨戒能直接或间接利益他众故,此中需遮止损害他者故,因自释云“现欲开示菩萨律仪殊胜所依”故。
问:若尔,何不开示八关斋戒所依?答:因时太短、未离罪贪二者,故不堪为菩萨律仪所依。问:若尔,别解脱戒命终即舍,彼之所依如何为久?答:囊久巴大师曾云:“如同盲眼老人借助拐杖而起,其后老人执棍头而拐杖不倒,初发心以别解脱为依,后遮害他,乃至菩提不退,以菩萨戒为依。”于此依已,有先时有依戒与无依戒之别。拏措宗中第三问之答,亦即此文所述。开示殊胜所依:

【论】七众别解脱 如来所宣说 梵行为最胜 是比丘律仪

问:随类而住七众别解脱之所依,有无优劣之别?答:《律藏》云:“七众别解脱,如来所宣说。”
《郁伽长者所问经》云:出家众律仪殊胜,梵行出家众律仪中,最为殊胜圆满者,是近圆比丘戒,因彼圆满趋入圣教之故。
故许比丘戒为菩萨戒殊胜所依。月灯云:“以成胜比丘,生胜菩提心。”又云:“三中比丘胜。”又云:“佛陀圣教灯,燃器颇难得,三衣释迦子,是诸比丘故。”
问:若尔,具别解脱戒而受菩萨戒时,还住否?或二者皆俱?答:内乌苏巴大师《教法次第论》中云:“觉窝许二戒皆存。”拏措释中亦云:“问:此二律仪,是一或异?答:亦是一,亦是异。如是诸律仪戒无有他等,住七别解脱律仪,即是律仪戒,故是‘一’。亦是‘异’者,因别解脱许实有,及由遮害他而无损害;菩萨戒不许实有,及成办利他,故是‘异’。”此为第四问之答。

丑二、得戒之处
【论】善巧律仪轨 自安住律仪 堪传律具悲 当知是良师

后虽有谓“当以菩萨地”,然前已生起者,则依乐说。
问:若尔,受戒处上师云何?答:传授菩萨戒之良师,当具四种圆满功德。应当了知此中所示良师之相,谓:1、智慧圆满,正取诸律仪轨,未损者令护,损者方便还复,善巧此等仪轨;2、安住圆满,自能圆满菩萨律仪;3、辩才圆满,善能传授菩萨律仪;4、意乐圆满,具足大悲。此四之中,前二为主,此为祥荣、拉索瓦二位大师所说。
《入行论》亦云:“常时依止善知识,大乘法义善巧者,安住最胜菩萨戒,宁失身命不舍离。”

丑三、受戒仪轨分二:寅一、有上师之仪轨;寅二、无上师之仪轨
寅一、有上师之仪轨
【论】当以菩萨地 戒品所说轨 从具德相师 受持彼律仪

对此,《自释》中宣说阿阇梨无著和至尊寂天二宗,连接后云:“二宗我皆随顺,故从师受之仪轨,依《戒品》而撰,无上师之仪轨,依《集学论》而撰。”。
觉窝有三大马车之教授,此处之行菩萨戒,乃依无著与寂天二宗所著。是故,除二大马车之仪轨稍有差别,其义无别,依此二宗有中观宗与唯识宗之名言差别,而言受戒处仪轨根本堕戒不相顺者,乃未观察之说。此为善说。此中“受”者,说事也。何耶?行戒也。从何而授?从具足清净圆满相之良师也。依何仪轨而受?依圣无著所著《菩萨地》中戒品仪轨也。
此中加行、正行、结行者:启请、生喜、集资、请转法轮、发殊胜意乐、问障难、说学处扼要,七种为加行;三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等,为正行;祈请阿阇梨、趣入智慧之功德、细宣律条、扼述学处、酬恩供养,五种为结行。此等细则,于觉窝律仪轨及戒品释中当知。




阅读 923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