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五 部 大 论 > 【现观】宗大师静虑无色笔记

【现观】宗大师静虑无色笔记

2020.08.20作者:北塔编辑中心


静虑无色笔记

 

至尊宗喀巴

 

 

静虑无色笔记四:甲一、由何而得之因;甲二、所得何者之体性;甲三、得者所依补特伽罗;甲四、如是得获之相状。
甲一、由何而得之因
分二:乙一、宣说初静虑之能得;乙二、显示余者与此相同
乙一、宣说初静虑之能得
分三:丙一、作意数量决定;丙二、别别辨明;丙三、思第九道应属何者

丙一、作意数量决定
今初。问:何故立为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如是七种作意?
答:依近分定之因者有三,依体性者有三,依果者有一,故立为七。
云何依因立为三种?未生令生之因有二,已生令胜之因有一。初立了相、胜解作意;次立观察作意。
云何依体性立为三种?依下地所断上三品之对治,立远离作意;依中三品之对治,立摄乐作意;依下三品之对治,立加行究竟作意。
立为六近分定之理者,乃依世间道,由具粗静相,而离下地贪。然初静虑近分定并非定为彼六,因有初静虑近分未至定体性所生之无漏见道、修道及无学道故。

丙二、别别辨明
别别辨明中:
一、了相作意者,观待初静虑,欲界惑多、苦重、寿短,故为粗相;初静虑中无之,故为静相。由闻思间杂或随一门中,了知粗、静之相,即是了相作意。释词者,于欲界、初静虑,别别了为粗相、静相,故名了相。欲界地所摄。
二、胜解作意者,由了相作意,知粗、静相,从此超越闻思,修习止观,成远离作意之因。释词者,于了相作意时,由闻思所了粗静相,心生胜解所起之作意,故名胜解作意。初静虑地所摄。
三、远离作意者,依胜解作意善修粗静相,于欲界修所断上三品惑,能为对治之作意。释词者,于欲界惑,心相续初起远离之作意,故名远离作意。
四、摄乐作意者,依远离作意善修粗静相,于欲界中三品烦恼,能为对治之作意。释词者,此离欲界中三品惑,身心触证初静虑地所摄少分远离喜乐,故名摄乐作意。
五、观察作意者,已断如是欲惑,更起永断之心,尔时为察欲界烦恼是否尽断,便即作意欲界地所摄净相,若见彼地仍起欲贪,即复为断余之所断,而修粗静之相。释词者,观察欲界烦恼断与未断,故名观察作意。
六、加行究竟作意者,依观察作意,如是善习粗、静相,于欲界修所断下三品惑,能为对治之作意。释词者,是欲界三种断治之最后作意,故名加行究竟作意。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者,由加行究竟作意离欲界下下品烦恼,触证如是修道之作意,故为加行究竟果作意。

丙三、思第九道应属何者
思惟第九道应属于何者,离下地第九品烦恼之第九解脱道,于根本定和近分定,应摄何者之中?
对此,《集论》宗许离下地第九品烦恼之第九解脱道,周遍其上地根本定。
《俱舍》[1]宗许离欲界第九品烦恼之第九解脱道、离初静虑第九品烦恼之第九解脱道、离第二及第三静虑第九品烦恼之第九解脱道,随其所应,或入根本定,或在近分定;第四静虑至有顶之间,离自下地修所断第九品烦恼之第九解脱道,周遍其根本定。
俱舍师之所以如是承许,乃因自许近分定周遍舍受[2],而初静虑、第二静虑根本定为喜受,第三静虑根本定为乐受,如是受根有异,其根难转,故作前立;第四静虑以上根本定周遍舍受,如是受根无异,转根不难,故作后立。
如是,下地九种修所断烦恼断除之际,九无间道及其前八解脱道,周遍近分定。

乙二、显示余者与此相同
显示余者与此相同者,即如初静虑之近分定,第二静虑乃至有顶间之近分定亦复如是。
所不同者,八近分定于欲界所依修习时,初作意有闻思间杂修;于色界所依修习时,无思所成;于无色界所依,更无闻所成,唯是生得。初二静虑摄乐作意,有喜受;第三静虑摄乐作意,有乐受;第四静虑以上摄乐作意,唯是于断所断见诸功德,然无自地所摄喜受乐受。当知各近分定,其初作意归属下地。
以具粗静相之近分定,断下地烦恼之方式,毗婆沙宗许遍断下地见所断、修所断;经部宗唯许断下地修所断。
然此并不周遍下地修所断粗相无余断除,如得初静虑根本定之欲界所依异生之染污意[3],余等诸地亦应了知。
如是八近分定中,初静虑近分定通净、无漏,亦有许通爱味,而为三种。第二静虑以上七近分定,则周遍净定。

甲二、所得何者之体性
分四:乙一、染味;乙二、清净;乙三、无漏;乙四、观察彼等建立
乙一、染味
分三:丙一、何为所成染味之基;丙二、以何能成染味之法;丙三、如何能成染味之理

丙一、何为所成染味之基
今初,即四静虑四根本净定、四无色四根本净定八者。无漏定非成染味之基,不成染味故。

丙二、以何能成染味之法
以何能成染味?此有四法:上界爱贪、我慢、疑、见。然瞋不成染味之法,上界所依无有瞋故。
若无明是能成杂染之法,则以何方式而成染味?由无明力故,成疑染味,故无明与疑亦说为一。

丙三、如何能成染味之理
如何能成染味之理中,由爱贪而成染味之理者,于四静虑、四无色八根本净定随一等引时,缘彼等至,而生爱贪,等至续流,与爱相应,为爱所染。
由慢而成之理者,彼八随一等引之时,心生骄慢:“如是等至,为我所得,他者未获。”等至续流,与慢相应,为慢所染。
由疑而成染味之理者,彼八随一等引之时,于道非道,愚迷力故,心生疑念:“此等是解脱道?非解脱道?”等至续流,与疑相应,为疑所染。
由见而成染味之理者,由彼相续具初三见,故相续得四静虑、四无色八根本净定随一,于彼等引之时,心念:“此见最胜,由彼力故,得是等至。”缘初三见,执为胜见,等至续流,与见相应,为见所染。
如是四者能成杂染者,日下毗婆沙师与集论师随顺于此,而迦湿弥罗毗婆沙师独许为爱。

乙二、清净
云何等至根本净定?静虑无色根本等至,为世间善分。
何故名为清净?遮贪心所善根相应,或离自地缠现行而遮贪,故名清净或清白。
分为四种: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抉择分净定。有顶唯三,无顺胜进分,余七根本定皆四种。
云何四种?
顺退分根本净定者,随顺等至根本净定自之无间所起烦恼;
第二顺住分者,彼于自之无间,随顺不起等至烦恼而起自地净定;
第三顺胜进分者,彼于自之无间,随顺不起自地净定而起上地净定;
第四顺抉择分者,彼于自之无间,随顺不起上地净定而起无漏等至;

乙三、无漏
云何无漏等至?
静虑无色等至起出世间道之体性。六静虑地及初三无色能起无漏道,有顶及欲界不起无漏道,因有顶诸想现行极不明故,欲界散乱体性故。

乙四、观察彼等建立
分三:丙一、静虑支分;丙二、无色所缘行相;乙三、宣说修彼之果
丙一、静虑支分
分三:丁一、实事假立差别;丁二、支分别别辨明;丁三、数量决定之由

丁一、实事假立差别
今初。由名言门分十八支:初静虑及第三静虑各有五支,第二和第四静虑各有四支。
云何彼等?初静虑五支:寻、伺、喜、乐、三摩地;第二静虑四支:内等净、喜、乐、三摩地;第三静虑五支:正念、正知、行舍、乐受、三摩地;第四静虑四支:念清净、舍清净、舍受、三摩地。
此诸支分若摄实事,俱舍宗摄为十一实事[4]:寻、伺、喜、轻安乐、三摩地、内等净、正念、正知、行舍、乐受、舍受。其理者,初二静虑中,二喜摄为喜实事、二乐摄为轻安乐实事;三摩地摄为三摩地实事;后二静虑中,念摄为念实事、二行舍摄为行舍实事。
集论宗许为九实事:寻、伺、喜受、三摩地、行舍、正念、正知、心乐受、舍受。其理者,初二静虑之喜乐摄为喜受实事;三摩地、念、行舍等同前;内等净,摄为念、正知、舍,不单立实事。

丁二、支分别别辨明
分四:戊一、初静虑支分;戊二、第二静虑支分;戊三、第三静虑支分;戊四、第四静虑支分

戊一、初静虑支分
支分别别辩明有四,初静虑支分者:
“寻”者,唯能寻求事之体性内心意言,思、慧随一而立。
“伺”者,唯能伺察彼之原由内心意言,思、慧随一而立。经部宗以上,许此二者轮替而起,并非同时。毗婆沙宗许寻、伺为心具粗细相实事;又许初静虑根本定中,彼二同时,非次第起。
“乐”者,俱舍宗许为心所轻安乐,故非是受。
“喜”者,许为意乐受。
集论宗许:“心王意识眷属所生领纳悦意心所体性是一,以能利益有依身根分而为‘乐’;以能悦乐意识眷属分而为‘喜’,如是依功能不同立之为二,体性无别。”此《集论释》[5]所说。
“三摩地”者,与自相应之心、心所摄于所缘之心一境性。
如是,集论宗摄寻、伺、三摩地为行蕴,摄喜、乐为受蕴。俱舍宗摄寻、伺、乐、三摩地为行蕴,摄乐为受蕴。
问:若尔,云何“初静虑殊胜根本定”?
答:以初静虑等至之本,离寻支贪,名“初静虑殊胜根本定”。又初静虑五支中,寻支最粗,故不于余支,而唯于寻支离贪,故最初立初静虑殊胜根本定。余等静虑支分,无此差别,故不立殊胜根本定。

戊二、第二静虑支分
第二静虑四支中,“内等净”者,俱舍宗许:“于出离初静虑,起决定信。”乃《俱舍》[6]所说。《摄抉择分》[7]谓为第二静虑地所摄之正念、正慧、行舍。内等净之义者,为息初静虑寻伺所染相续散乱。
“喜、乐、三摩地”三支,俱舍宗、集论宗别别皆如初静虑支分所说。

戊三、第三静虑支分
第三静虑五支中,“念”者,执取不忘第三静虑教授之所缘行相,为第三静虑地所摄之心所。
“正知”者,审察沉掉,为第三静虑地所摄之心所。
“行舍”者,无有沉掉过失所致不等,为第三静虑地所摄之心所。
“乐受”者,心王意识眷属所生领纳悦乐之心所。“三摩地”者,如前。
问:若尔,初二静虑“喜”支与第三静虑“乐”支有何差别?
答:心王意识眷属所生领纳悦乐心所,此虽相同,然于对境寂灭极动过患之时,名之谓“喜”;第三静虑寂灭彼时,名之谓“乐”,不名为“喜”。
毗婆沙师许初二静虑乐为心所之轻安乐。经部师遮曰:“如是第三、第四静虑有较初二静虑更殊胜之轻安,何故不正说为轻安乐?”即于自宗许:初二静虑之乐,为领纳身识眷属所生之悦乐心所,乃根识乐。

戊四、第四静虑支分
第四静虑四支中,“念清净”者,执取不忘第四静虑教授之所缘行相,已离静虑八过患之心所。
“行舍清净”者,无沉掉过失所致之不平,已离八过患之心所。
“舍受”者,心王意识眷属所生心所,无有任何乐受,唯是中受,已离静虑八过。“三摩地”者,如前。
问:若尔,何故第三静虑立“正知”支,第四静虑不立?
答:第四静虑已离静虑八过,无须审察沉掉,故不立彼。八过者,寻、伺、喜、乐、苦、忧、入息、出息。寻、伺、喜、乐。言为静虑过失者,乃视他地说为过失,若望自地则非过失。

丁三、数量决定之由
数量决定之由者,问:何故四种静虑,支分决定或四或五?
答:静虑根本定诸支分,非定为此,因非此等支分之静虑根本定有诸多故。若尔,依何立为四支、五支?依主要而摄也。
问:以何摄为主要?
答:以对治支、利益支、所依支摄为主要。
初静虑中,“寻、伺”二种是对治支,能离下地烦恼贪故。寻伺成为对治支之理者,乃约近分定之寻伺续流而言,根本定之寻伺,唯作下地远分对治,非正断治。“喜、乐”二种为利益支,寻伺支断下地烦恼所生故。“三摩地”为所依支,依彼能生寻伺对治支及喜乐利益支故。
第二静虑中,“内等净”是对治支,断初静虑寻伺故,方式如前。“喜、乐”是利益支,理亦如前。“三摩地”,如前。
第三静虑中,“正念、正知、行舍”三种是对治支,断第二静虑喜故。余者如前。
第三静虑中,“念清净、行舍清净”是对治支,断第三静虑乐故。“舍受”是利益支。“三摩地”是所依支。
问:静虑支分差别云何?
答:初二静虑支分,有三摩地圆满未圆满差别。后二静虑支分,有饶益圆满未圆满差别。
问:何故立为四种静虑?
答:《摄抉择分》[8]言:依出离受根立之为四:依出离忧受根立第一静虑,依出离苦受根立第二静虑,依出离喜受根立第三静虑,依出离乐受根立第四静虑。
如是,初二静虑之喜乐,名为离生喜乐;第二静虑之喜乐,名为定生喜乐;第三静虑之乐,名为离喜妙乐。
如是,舍初静虑之寻伺,立第二静虑;舍第二静虑之喜,立第三静虑;舍第三静虑之乐,立第四静虑,故言:“诸静虑由支分门超越下地。”

丙二、无色所缘行相
分四:丁一、空无边处所缘行相;丁二、识无边处所缘行相;丁三、无所有处所缘行相;丁四、非想非非想处所缘行相

丁一、空无边处所缘行相
观察无色所缘行相分四:其中空无边处所缘行相者,得第四静虑之补特伽罗,见色粗想,为遮彼故,思:“第四静虑是粗想,虚空无边是静想,此等唯是虚空。”依此长时串习粗想静想,现为青黄等之色想、现为墙垣等之障想、现为林苑河流等之种种想,悉皆隐没,即谓:“唯是粗想四名蕴及虚空。”如是所缘之等至,即是空无边处等至。

丁二、识无边处所缘行相
识无边处所缘行相者,得空无边处等至之补特伽罗,见空无边处想为粗想,为遮彼故,思:“空无边处是粗想,识无边处是静想。”依此长时串习粗想、静想,而遮空边处想,即谓:“识无边也。”如是缘于自地四名蕴之想者,即是识无边处等至。

丁三、无所有处所缘行相
无所有处所缘行相者,得识无边处等至之补特伽罗,见识无边处想为粗想,为遮彼故,思:“识无边处是粗想,无所有处是静想。”依此长时串习,而遮识无边处想,即谓:“有色所缘、无色所缘,一无所有。”如是缘于粗想四名蕴之等至,即是无所有处等至。

丁四、非想非非想处所缘行相
非想非非想处等至所缘行相者,得无所有处等至之补特伽罗,见念“无所有”之想为粗想,为遮彼故,思:“终无想者,愚昧也;粗想者,病痈箭也。非无粗想、非无细想者,静也!妙也!离也!”依此长时串习静想、粗想,即谓:“非无粗想非无细想。”如是缘自地四名蕴之等至,即是非想非非想之等至。
如是舍空无边处立识无边处,舍识无边处立无所有处,舍无所有处立非想非非想处,故诸无色,由所缘门超越下地。

丙三、宣说修彼之果
宣说修彼之果者,云何静虑生果、无色生果?
静虑等至中,由上中下三品熏修,四静虑各得三品生果。又诸静虑情世间生得分,多是静虑等至异熟果,器世间者,为增上果,故是静虑生果。
如是无色等至中,亦由上中下三品熏修,诸无色各得其生果。此中所生有情生得分,多是无色等至异熟果,故是无色生果。
上中下品之义者,殷重方便、无间方便,悉不具足,为下品;随一具足,为中品;悉皆具足,为上品。

甲三、得者所依补特伽罗
得者所依补特伽罗者,无所有处,有自地、下地、上地三所依身。余七皆依自地、下地身。

甲四、如是得获之相状
宣说所得相状者,如《声闻地》[9]所云:静虑等至所得相状者,其身相状,如入于地;无色等至所得相状者,其身相状,如飞虚空。
吉祥罗桑扎巴所作也。




北塔翻译组:善慧光、莲花藏
2012年10月译于沈阳

 


阅读 790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