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菩 提 道 次 第 > 《修心七义讲记》

《修心七义讲记》

2020.08.28作者:北塔编辑中心

序   言



一九九五年十月黃東龍夫婦及林耿如三位居士為主的法友團,在DLSL旅館,依其所請,講授修心七義、修心八偈和心經等法。

林耿如居士發心,把當時錄下的錄音帶整理成書,並把初稿寄來請我修正;我和倆位翻譯一起研究,原稿完整清楚,只需做微小修改,內心無比歡喜。依照林居士的心願出版是很好的,但是我本身缺乏經驗,知識淺薄,遣詞不美。可是西藏有句俗語:「對傷有益,狗油也吃。」因此我以利他之心去幫林居士完成此心願。

此次聽法者多數為初學,但是虔誠和求法心切,我就以簡單比喻適切地表達意思,並以自己所領略之義,加上相應的方法教導,若有前後內容重覆、混雜,不合本義等錯誤,尚請見諒!

我講法時,因要直接翻成中文,所引論詞句,當場不易釋,並以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行論』當做主要依據,若想研究可跟『入行論』配合。雖然有多種修心七義的注釋,但是我是以『修心日光』為主,再加上其他相關經論使其圓滿。

以前雖然有一些修心七義注釋,但是我認為這本書是以釋義為主,為最廣泛的。現在對佛教總體,特別是對道次第和修心等的修學者日益增多。尤願在華語社會中能有更多上述的修心者,寄望此書能在漢地推廣,並利益無邊眾生;如同本中文版的,也期望藏文版在修正後出版。總之,期望此書能迅速出版,我非常隨喜和感謝!



法相教理學院院長比丘洛桑嘉措於DLSL



禮讚


無量恩德無等師 世代冶煉修心海 復溢近傳阿逸多 妙音心藏融合江


不退持傳金洲足 阿底峽與迦當兄 至尊宗喀等諸師 三門恭敬意常供


此等無餘諸心藏 復藏修心七義法 廣釋為廣利他人 願成具緣安樂依


洛桑嘉措  造


修心七義教授  第一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四日


切卡瓦 造  洛桑嘉措 講授




今天講授修心七義這是你們這次請的法。修心七義是濃縮涵蓋了一般大乘佛法,以及菩提心的修持,共分為七個部分:一、加行。二、正修菩提心。三、違緣轉成菩提道用。四、明一生之修法。五、明修心之量。六、明修心三昧耶。七、明修心學處。所以名為修心七義。

修心七義是因阿底峽尊者請法而傳,阿底峽尊者傳仲登巴,仲登巴傳博多瓦,一直到切卡瓦都是秘密口傳,只對修持到某一程度的人才傳授,一直到切卡瓦止。切卡瓦認為這法門能利益很多人,所以才造頌正式對大眾宣說。說真的,聽這法門的人,是大乘修學者,要有決心對菩提心的修持,並對大乘教法有相當基礎的人。如果不具有這些條件,可能會很難容納於胸懷,而且太深了。我以前在西藏時聽伶仁波切教授,當時我覺得光是說說而已,根本辦不到的,所以不太注重,也就不管它。到了印度之後,又聽法王講授,後來有位拿修心七義來問我,當時我解釋時,內心思惟法要,仔細去體會,認為是可以做到。從此之後,我重視修心七義。第一次講授是在香港對廣論班同學,這是第二次講授,可能比第一次好,但修行就不一定了,不過說的一定比第一次好。


第一、加行

加行部分有很多種,每日如何修持中,有一種六加行修法。六加行是每日都應用的:

(一)安置佛像。清掃住處並安置身語意三種所依。先要安置佛像,如果自己有佛堂最好,佛像佛龕要整理清潔。這方面雖然不用說,你們都會比我乾淨,但還是要說。一般外表整理乾淨,佈置莊嚴,都是為客人,意樂不同。佛龕整潔是為諸佛菩薩歡喜,對修心也有幫助,應該整潔。當你除去塵埃時,心裏想我在除心中的煩惱,供水倒水時觀想我的功德一直增長。不管在打掃整潔時,都是為斷一切煩惱,斷一切罪障。身體本來不淨的,無法清除的。改變我們以前的意樂,整潔是為令三世諸佛歡喜。佛龕上不要放置神像或父母像,我們是佛教徒,要安置教主釋尊像,以及諸菩薩像,如有位置可放置傳承上師像,有佛像讓人見到起虔誠心。我是你們上師,照片可以放,但社會上許多人不同觀點,引起毀謗,也因此使他人對三寶生起輕慢之心,減低對三寶的尊重,引起譭謗,也會讓我造惡業,所以不要放置,最主要是內心虔誠。佛龕上佛像按經典規定排列整齊,諸佛不會計較整潔不整潔,諸佛菩薩之像,就是他們的代表和象徵。主要是表示尊敬心,也是積聚資糧。環境整潔,對我們修定心中不會混濁,智慧也會清新,有如此緣由。

(二)供品。佈置正直供品並使其莊嚴。供品要來源清淨,不以詐騙、竊取得來。意樂不動,不是為親友或他人稱讚而供,是為增長自己福德資糧,把自己最珍貴的物品供養,盡自己能力而為,排列整齊。供品不可摻雜慳吝的意樂,也不要存有比較心,好像同他人比賽,必須具純淨心的意樂。物清淨、心清淨、田清淨,積集功德是無量的。特別是供水的功德無量,萬物均依靠水生長,清淨的水具足八種功德,甜、涼、軟、輕、清淨、不臭、不損喉、不傷腹,智慧也具八種功德。供品如果目前沒有能力,心想以後一定要做。

(三)正明皈依境。於安適座上身具毗盧遮那佛七法,並從特殊的善心中行皈依發心等。端正身體,結跏趺座,皈依及發菩提心。坐姿端正,注意出入息,令心平靜。第一步觀想面前釋迦世尊及諸佛菩薩獨覺聲聞,放光照耀自己,觀想細時,除了佛菩薩外,並觀傳承上師等。如果時間不足或無法細觀,就觀真的佛菩薩在面前,放光照耀自己。如果無法觀想諸佛在自己面前。例如無法觀想法王在你面前,則觀想法王住在達隆沙拉,自己向他祈禱,靠各自的心力。

正明皈依境有三種:第一種是正明諸佛菩薩住于各自境界。第二是正明諸佛菩薩集聚於面前虛空。第三是正明諸佛菩薩都聚合在世尊一體上,就如萬聚寶盆,攝其它一切寶。以大乘不共而言,一切如來為主的佛寶,智慧波羅蜜多道果為主的法,登地佛子為主的僧寶,觀想這一切佛和菩薩都住于各自自性境界。或觀想諸佛菩薩來到面前虛空中,如同天空聚星般,然後觀想這一切佛菩薩都歡喜地看著自己,自己也坐在諸佛菩薩面前以後皈依。如此是按入行論般行持。這麼觀想也是諸大乘經論的密意故。觀想之後再行不共皈依、發心。若具有清明定力,可如同道次第資糧田中所顯般觀想後,對道次第傳承上師次第引發淨信心也可以,但不能如此地無缺陷之過。第二步皈依。思惟我無始以來輪迴受苦,無法找到真正的皈依處,因此一直生死輪轉,無法脫離苦海。今因善知識指引,我已找到真正的皈依處,無錯謬的皈依處,我有任何災難,他均能救護,我今祈求三世諸佛,一定不要放棄我,善巧攝受我。我找到真正依怙,我要歸投依靠他。我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何者該斷,何者該取。今天我一定要立刻皈依他,我為一切眾生,我要皈依。心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斷欲殊勝涅槃法,皈依殊勝眾聖僧伽。邊念邊觀想。我已經至誠皈依三寶,生生世世永不離,遵奉三寶教法實行。然後可以一直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同時也可以觀想三寶功德,思惟今生已造惡業,可能墮入三途,祈求加持救護,並求善根增長,聽聞正法,祈求淨修正法。觀想若模糊,可以看看佛像,再行觀想,只要好好做,三寶一定會歡喜。

一般受現代科學影響的人,認為看不到的就不存在的謬論,要對他們說有三寶,很難令他們相信的;以前只要父母說有前後世,深信不疑。我到西藏三大寺學習一段時間之後,佛教安立有前後世之理做了對比分析後,對有前後世更加深信不疑。後來到印度,聽到現代科學性的解說,又產生了很大的懷疑,但是再進一步取各自解說細心對比分析之後,對有前後世有很多的正理,因此對前後世生起更深信心。由此因緣,本人前後寫了兩本安立前後世的書,而且後一本比前一本更加深奧。釋迦世尊已無血肉之軀,身體是禪定而顯現,如果有善根的話,可以見到佛彩虹之身,我們沒有善根,要見到也只有凡夫身相。比如我們在夢中,到那裏並無阻礙。同樣的,佛身由禪定產生,亦無粗色阻礙。所以我們只要虔誠心,就會顯現,佛不須從遠方跑來。譬如月亮一出來,就可以顯現在湖水中,月亮同樣距離我們很遠。因此我在那裏,佛菩薩都跟著我,如果我做壞事,佛菩薩立刻知道。如果沒有三皈依,不管做任何善行都不算佛事。早晨起床若能生起很強烈的皈依,發菩提心,整天有強烈的所緣境在心上,壞事也不敢作,行善功德也很大。所以早晨起床立刻到佛堂,端坐觀想皈依,如果沒有辦法,坐在床上也可以。如果不修皈依就修密法,可能會走火入魔,皈依對修密教特別重要。

(四)正明資糧田。正明資糧田的方法與正明皈依境相同,上面是為了要皈依,此處是正明為七支等供養。當皈依後要觀想上師等,資糧田即是積聚資糧的地方,福德所植的田。通常時間足夠時觀上師、傳承上師均在面前。可以觀諸佛是我的上師,他們顯現不同而已。

(五)攝淨積之要供七支及曼陀羅。1、禮拜。2、供養。3、懺悔。4、隨喜。5、請轉法輪。6、請佛住世。7、迴向。使所修之法入要,應具足七支供養。正如人須雙手雙腳,才能成辦事業。1、禮拜。身禮,生起虔誠心,以身鞠躬頂禮,通常有大禮拜、蹲禮,若有能力,觀想自己化無數身,向十方無數佛禮拜是最殊勝。觀想自己化無數身,向十方無數佛禮拜。意禮,觀想每一塵中有無數佛。思惟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生起淨信心,也是意禮。能觀想十方三世諸佛功德有多大,我們的功德也很大,觀想諸佛要真的顯現出來。語禮,讚頌諸佛功德,化無量身,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聲稱讚。2、供養。觀想花香傘蓋供養十方諸佛。鬘,如寶石做的一串念珠。樂,就是法器發出的聲音以供養佛菩薩。塗香,就是香水塗在佛身上,但不是世間太濃的香水。傘蓋,遮雨及太陽。燈燭,是去除黑暗,不一定酥油燈,電燈也可以。燒香,香木燒出的香味即可。以觀想一切物積聚如須彌山高供養諸佛。這是有上供,不是最圓滿的。供品供養,不是為了給佛吃,不供佛也不會餓,這是依世間法做。好比請人幫助,先送禮品,我們請求救護,所以先以供品供養。無上供,最主要的是依教奉行,只要教對眾生有益的法,都是無上供。煩惱要靠自己斷,佛不能把所証移到我們身上,如果自己依法修持,佛陀一定很高興。他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們自己能夠脫離惡道,或超脫生死,這是佛陀最歡喜的,這是無上供。教法是一切眾生快樂的根源,能夠護持教法,使教法久住,也是無上供。對一切眾生發慈悲心,也是無上供。佛陀所愛惜的只有眾生而已,我們能夠對眾生做些有益的事,佛陀一定歡喜。3、懺悔。禮拜、供養了,現在要懺悔無始所造墮業,求佛加持消除。如果不懺悔,積福比較難。我們造業是由貪瞋痴,主要由身語意三門惡業。身惡業是傷害眾生事,語惡業是譭謗等,意惡業是邪見,不好的希求心。如出家眾不研讀經論,夢想坐高位講經說法,令人景仰,希望得到很多人供養。心不趣向研究經論,而希求意外名利。所以造了很多惡業,都是由貪而來。

貪心重連做夢都不忘記。有個人偷了錢,害怕人知道,藏在牆壁縫中,夢中也惦念藏錢地方,結果說夢話被人聽到。別人聽到就去取出來,偷的人醒來發現錢不見了。因為意識中縈繞著惡念,就不可能有善行。

瞋心一直想害人,就是害人之心,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想他何時該受苦,當他人有不幸時,幸災樂禍,心想該受這種果報,口中卻說可憐可憐。以前有位蒙古出家人,受西藏一位老婆婆供養,她的女兒一直阻止供養。當她女兒死了,口裏說可憐可憐,心裏郤高興。後來他買點東西去慰問老婆婆,老婆婆說我女兒死了,因他心裏很高興,脫口而出:「正好!正好!」兩人就很尷尬。

一個人有比較心,隨時隨地都要想比他人強,比較心大的對於自己相等的人才會產生,差距太大就不容易起這種心。因此,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嫉妒心就產生了,紛爭就多了。有了比較心,善心很難提起,修定也無法安住,比較心是害人心的一部分。比較心及害人心生時,應多思惟他的害處。有的人心中起伏不平,是因為有比較心、害人心或邪見所致。今年八月我到以色列,稱讚他們住的環境好,交通發達。他們覺得雖然如此,可是心中很苦悶,因為有比較心。以色列人喜歡達隆沙拉,他們覺得此地人沒有憂愁。因為西藏人不想發大財,野心也不大,所以他們活得很好,因為沒有比較心。他們相信因果,以及法王常常教導,所以很知足。

邪見是否定因果、三寶,對一切善行認為無用。有些人以為沒有來世,今生可能活得比較好,這種想法的人,這輩子不一定活得好,而且困難常會降臨他們身上。這種人都是法律約朿他,當警察在面前,可能表現很好,警察不在就胡作非為,因為他們沒有因果觀念。一層一層上去都一樣,最高到總統,仍須有人監督,所以他們利用權勢,不讓人民抗議。如果相信因果,即使無人看守,也不會胡作妄為。對三寶有信心的人,不管對安定社會,對自己的修持都很有幫助。自己有皈依心,想到三寶能救護,活得也比較快樂。同樣的相信因果不爽,臨終心想今生做了許多善事,未造重大惡業,也能平靜安祥,更不會為貪著財產,為財產而牽掛。如果不信因果的人,臨終放不下世間的一切,焦急不安。

如果沒有邪見,善業則易積集,一旦邪見生起,則所積集福德,好比炎熱夏天的沙土,澆下水馬上消失了。十業都是身口意造作,實際上很細微的業,是無法表明出來。所以修心先要守護十善業,就像得一個器皿,所修一切功德都會儲在其中;七支供養的懺悔,努力去行,就很快成為盛法的器皿。「往昔所造諸惡業」。不但自己造作,也包括教作、隨喜。「一切我今皆懺悔。」就是由身口意三業去利益一切眾生。五力中的白善種子力,就是集資淨罪。4、隨喜。隨喜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功德,及二乘獨覺阿羅漢或有學功德,凡夫有功德也要隨喜。對佛菩薩隨喜不難,對仇人就很難,所以要對仇人功德隨喜。隨喜他人功德,自己功德隨著增長,障礙也會減少。對不喜歡的人的功德生隨喜心,這樣最好。宗喀巴大師說:「我們只付一點,可以得到很多,就是隨喜。」要了解對自己功德隨喜,也是很珍貴的。5、請轉法輪。諸佛都在轉法輪,沒人說法,我們就無法修行,但是對我們沒有直接轉法輪,所以要請轉法輪。許多福報不足的地方,不知請求轉法輪,因而感受痛苦。6、請佛住世。祈禱諸佛常在世間說法。諸佛菩薩對生死是自主的,但是祈求不要在我們的現分示現涅槃,如此對自主住世利益有情的諸聖者,有常久住世之緣起。7、迴向。上面所做功德,迴向無上菩提,是成佛之因。功德迴向諸佛菩薩,好比錢存入銀行,非常安全。如不寄存,當我們生起貪瞋痴就沒有了。當你迴向時,如同一滴水倒入大海中,在大海未乾之前,那滴水永遠存在,因此要把功德迴向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無限的,功德永遠存在。有兩個人出門旅行,各帶糌巴粉,一個人帶黑色糌巴粉,數量較少,一個人帶白色的糌巴粉比較多。那個帶較少的就建議放在一起。走了幾天,那個帶較多的人說:「你的糌巴粉可能吃完了。」帶黑色糌巴粉的人說:「你看裏面還有我的。」他很聰明,就能一起吃。



























修心七義教授  第二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

無論聽法或上師講法,本身都要具足:「我當度脫一切有情,令成佛道。」的這種意樂,所以我要聽法或傳法。今天我聽聞修心七義,是為消除無明煩惱,所以意樂非常堅固,我的內心本像生牛皮一樣,不可折服,經上師傳此甘露法,滴入心頭,使我軟化,堪為法器。這殊勝法消除我的業障,尤其一切煩惱。佛陀說法是為消除眾生煩惱,而不是令人成為佛法專家,名聲遠播。學佛法是為斷煩惱,利益眾生,這才符合佛陀本懷,如果只是為名聞利養,那就有違佛陀本意。當然,不是聽了一次法或一個法門,無明煩惱就立刻消除,是由於聽法的緣起,我們的煩惱就能消除,要有這樣的希求。

修心七義的論文有很多種,我所講的是按"修心日光",宗大師的大弟子持律虛空祥(南木長悲)的論文,這本未譯為漢文,我用來解釋本頌,同你們的中文譯本的次第有些出入。



敬禮於大悲

「大悲」,一般大悲是指觀世音菩薩和悲心,這裏是指大悲心的意義。猶如入中論云:「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月稱菩薩不先讚諸佛菩薩,而先讚大悲心,是有特殊意義。証菩提心者即菩薩,大寶積經說:「迦葉!譬如初月,眾人愛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菩薩生如來故。」因為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修大悲心,佛陀會非常高興,勝過上好供品供養。因此,要先敬禮於大悲。尤其是學修心七義,就是要修持大悲心、菩提心。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傳

修心七義如同甘露,這教授最初由金洲大師所傳的。修心七義的內涵,都是經典中可以讀到的,金洲大師把它濃縮起來,作為修心教授。金洲大師是位國王,也是比丘,他對菩提心有特別修持。阿底峽尊者的上師阿瓦博帝及羅候掬多,可以使他一瞬間見到本尊壇城,這兩位上師對他有不共的密宗修法,明了杜梋是指導尊者中觀正見的上師,他共有一百零五位上師,但殊勝的菩提心是從金洲大師得來的,金洲大師是持唯識見,在見上比尊者還淺一點,尊者仍認為金洲大師為最殊勝,因為對菩提心有不共的修持。



如金剛日樹

修心七義就像金剛、太陽、大王樹一樣。金剛是帝釋天王所持,能保護自己,亦能消滅一切非人的干擾。修持修心七義,能使我們脫離輪迴苦海。我們無始以來最大的敵人是我愛執,但是我們都把它當做摯友,其實是最壞的仇人,仇人中之王,如果要消滅仇王----我愛執,必須圓滿修心七義的修持,以它的內涵像金剛,能摧毀仇敵。不只像金剛,也像太陽;太陽能消除黑暗,光明照耀,萬物賴以生長。同樣的修心七義可消除身口意三種惡業,善業不斷增長。有了修心七義使我們了解不共道次第,因此像太陽。也像大藥王樹,枝葉茂盛,可以遮蔭,不會遭到炎熱的痛苦,同樣的有修心七義的修持,可以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的心地會越來越廣大,同時消除一切痛苦。



五濁厚重時 轉成菩提道

尤其是在五濁惡世時,一切痛苦咸集,修心七義的修持更為重要。通常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兩遍,上根人就知道如何修持,但有些根基較差的,不管讀多少遍,不知到底如何修。這時若能好好聞思修心七義,就能很容易體會菩提道次第廣論到底說些什麼。不但對廣論的修持很容易了解,更進一步了解佛陀說一切法的內涵是什麼,也就是說自己有個圓滿修心方法,不管修那一法門,都會覺得簡單的。智慧較差,我愛執又重的人,直接聽修心七義,就會覺得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上師要傳這法門時,必須說出許多理由及譬喻等。五濁大家都知道,不用解釋了。



(六)祈禱。祈禱如同教授定與傳承融合之理。加行法今天再補充,昨天講授六加行,只講授五個,缺了一個祈禱。祈禱文不必拘泥,不一定依照經典字句。例如我今聽聞教法,願我消除一切煩惱,及自己思惟所需要的願,不必學人家一樣;這是自己的願望,功德更大。我們祈禱是希望實現願望。祈禱最殊勝的,是隨時隨地可行。

再談皈依。皈依是很重要的,皈依要按照皈依學處去實行;皈依學處有多種,你們都學過廣論,應該很清楚。最主要的教授是斷除損害眾生之心,依止善知識的心。依止善知識的次第有多種,如果修具量密法,傳給灌頂的是最主要的上師,那麼要觀想他是金剛持。顯教來說,善知識要具圓滿的十種功德,最起碼也要具五種功德,不一定觀想他是佛,觀他是佛的代表如同佛陀,因為我們無法親見佛陀,但有因緣遇到善知識;見佛是聽聞佛說法,善知識也是說法,同樣對我們有益,從這點說並無差別。好比一位大使,代表他的國家辦事,而不需要國家元首直接來,他不是這國元首,但他有權利執行他們國家的任務。駐在國的官員尊重這位大使,就是表示尊重那個國家,那個國家的人民不喜歡而抗議,就是抗議他的國家。因此對善知識的禮敬,佛陀也會高興,輕視善知識,等於輕視佛菩薩。

佛菩薩為了救度眾生,無法顯出法身或化身,因為我們福報不夠,連菩薩也見不到,但他必須示現一個相,同我們差不多的相來教導我們,或者加持一位善知識來教導我們,所以要觀想善知識是佛陀的代表如同佛陀,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代表不能盡責,做錯了某些事情,並不是佛陀的錯,更不是佛陀教法有問題。同樣的大使做錯事,並不表示他的國家元首錯,這只是個人問題。思惟直接指導我們的是善知識,他的恩確實很大。這樣反覆思惟,產生不共信心,就是思惟依止;以虔誠心供養讚歎善知識,就是身語意加行依止。

仲登巴是修心七義的傳承上師,下面是他依止善知識的經過。仲登巴出生在拉薩西部牧人家庭,在他十二歲時母親去世,父親不久娶了繼母,這位繼母不喜歡他,要趕他出去。因此,他無法再呆在家中,就到寺廟去學法。過些時,他想應該學更深更廣的佛法,於是就去拉薩,正好遇到從印度回來的色尊巴上師,他請求色尊巴帶他一起走。色尊巴住在康地,他對仲登巴說:「我帶你走,人家會以為我拐你,你最好在這裏再留一年,然後到康地找我。」翌年他去康地找色尊巴上師;色尊巴本身富有,學問淵博,平時只對他講一點法,卻讓他做很多家務雜事,清早叫他去放牧牛羊。他在放牧時,勤讀帶去的經典。色尊巴又叫他推磨子,因為天天推,手上結的繭很厚。但他一邊推磨時,仍把經典放置面前閱讀,有時因為太累,就打瞌睡,額頭碰撞磨子,他非常辛勤學習。這種生活過了三四年,那時附近有座寺院,邀請各方佛學專家,共同研討佛法,他也去參加。他們討論法要時,沒人比得上他,與會另有二位也很有名,他們三人成為西藏最有名望的。當時與會的人請色尊巴不要讓他做雜務,他將是位精通法要的人物。有人請他講佛法,他也答應,但他不以此為足,他很想到印度去學法。

當時印度有班智達米地甲那來康地,他跟他學甚深勝義和梵文,班智達很歡喜他,不管教什麼都能很快體會。他問印度有那些大善知識,如果到印度能否見到他們。班智達說:「有神通廣大者,現在可能都圓寂了,比較年青的有阿底峽尊者,他是位最好的上師。」仲登巴與阿底峽尊者有多生因緣,一聽尊者名字,就產生無比的信心,他一直想:「我該去見他!我該去見他!」後來聽說菩提光國王迎請阿底峽尊者,巳經到達後藏,他也打聽証實了這消息。於是他向色尊巴上師請求去後藏見阿底峽尊者,色尊巴就送他一匹馬和食物費用,讓他去見尊者。

仲登巴是在家人,穿著毛大衣,看起來像乞丐,他經過一個地方叫熱振切,有位喇嘛正在講經,喇嘛雖對佛法有研究,但是我慢心很重,仲登巴請喇嘛傳法,他要仲登巴像狐狸般快的動作禮拜,仲登巴就向他拜了三拜,然後坐下來。喇嘛坐在高座,仲登巴像是他的弟子。他開始講法,斜著大腦說些歪理,仲登巴在底下發出竊笑的聲音,他發現仲登巴在笑,有點不滿意,就問仲登巴些問題;仲登巴本來精通佛法,後來他沒有問題可問,他就有點懷疑地問:「有位色尊巴的弟子叫仲登巴,你是不是他?」仲登巴答:「人家叫我仲登巴。」他臉紅的馬上跳下來,向仲登巴拜了三拜說:「我這裏的一切供養你,請收下。」以前的人很直接,當我慢消失了,立刻懺悔。現代人不一樣,假使他無法回答你的問題,會老羞成怒大罵一頓,然後把你趕走。他能知道自己不對,立刻懺悔,這是很好的。後來他對仲登巴說:「我希望跟隨你。」仲登巴給他三個條件,一、此地兩村落時常打架,你應該去擺平。二、造寺院設有宣揚佛法辯經等。三、有喇嘛來應該供養。他答應二及三都可以做到,但無法平息他們的械鬥,請仲登巴幫忙。仲登巴請了兩村的人,開示一些道理,他們和解了。後來仲登巴造寺院,都是這位喇嘛贊助。由此因緣,後來阿底峽尊者不共的道場"熱振寺"就在此地建成。

仲登巴匆忙趕去後藏,路上遇到很多困難。阿底峽尊者曾經在金剛座繞塔時度母受記:到西藏後有位在家弟子,會協助他弘揚佛法。如此受記多次。尊者入藏後,度母也常說有位大弟子會來,尊者常到樓上探望他的大弟子有沒有來。那時尊者想要回印度,仍未發現大弟子,他有點擔心,就常念:「度母不會對我說謊吧!」有一天一位富有人家請尊者去,尊者以神通力知道仲登巴今天會來。尊者到大富人家,午飯時對他們說我的在家弟子會來,請他們多準備一份。仲登巴晚上才抵達,僕人請他等一下,他急著說:「我要見大善知識,希望盡快,我要見尊者。」仲登巴找尊者時,尊者正在休息,所以就遇到了。仲登巴馬上對尊者大禮拜,尊者把手放在他的頭上,為他傳法,富人家也把那份午餐給他。飯盒中有塊酥油,他用那塊酥油點燈供養尊者,直到仲登巴圓寂之前,天天點燈供養,從未間斷。尊者傳灌頂給仲登巴,那時他問尊者:「我修學的佛法中,那一法成了真正入要?以後不管去那裏,我要一直跟隨你。」尊者答說:「你學的佛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依止色尊巴的心態很殊勝,至於你要跟隨,要看你的心力夠不夠。」

仲登巴請求尊者不必傳灌頂法,只要有益於藏人的法。尊者很讚歎他,不為個人為全藏人請法。菩提光亦是如此,請尊者傳些業果法,很容易被藏人接受。因為菩提光的請求,所以尊者造菩提道炬論。從最後一頌可以了知:「上座燃燈吉祥見,經等法中所說教,經由菩提光啟請,已略說明菩提道。」第一頌亦明:「賢徒菩提光啟請,當善闡明覺道燈。」

阿底峽尊者離印度時,答應三年為期。仲登巴想盡辦法留下尊者,所以請求到衛地去弘法利生。尊者有意留在西藏,因為拿錯譯師曾經發誓,三年後一定要帶尊者回印度,所以催促尊者回去。於是尊者問拿錯說:「當時我不想來,你一定要我來,現在你一定要我回去,是為什麼?」拿錯說:「我不想下地獄。」尊者等就回到尼泊爾邊界,正好邊界兩國戰爭,弟子勸尊者,前面危險,不要回印度。尊者決定去衛藏,拿錯擔心違背誓言。尊者說:「你沒有能力辦到,並不違背誓言。若是如此,請一齊去後藏,這也是我的心願。」

尊者派了二位侍者回印度,報告因為戰爭無法回去,帶去所造的道炬論,阿闍黎看了之後,非常讚歎說:「如果阿底峽不到西藏,就沒有緣起造這部論。」他想尊者在西藏一定會利益眾生,就留在西藏。並對侍者說希望尊者解釋這部論,他就把這部論高掛在幢幡上頂禮供養。因此,道炬論不但利益西藏,也利益了印度。

我們學修心七義之前,加行要保持意樂:一切眾生都是我的母親。即使是一隻小蟲,也要觀想他當過我無量世母親,給我無量恩惠,我應該報恩。因而生起報恩之心。那時要對一切眾生產生不共的愛心,如母親愛獨生子一般。我們內心要達這種量,學修心七義才有意義。我們要思惟:一切如母有情對我有無量恩,只是今生示現的身份不同,所以要愛一切有情如獨生子。首先要這樣加行,然後進入正行。



第二、正行

正行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及勝義兩種。有的先修勝義菩提心,次修世俗菩提心;有的先修世俗菩提心,次修勝義菩提心。頗朋喀大師主張把勝義菩提心放在最後的,是認為比較難,一般初學沒有修持經驗的人,最好按次第學習。過去因為修心者水準很高,所以先修勝義菩提心。如果程度較高者,先學勝義菩提心,次學世俗菩提心,會比較好些。



應觀無生性  視諸法如夢 對治自然解 道體住賴耶 中間如幻士

「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經過觀想思惟,知母、念恩、報恩、慈心之後,應觀諸法無自主生。一切法是緣起,唯名言安立,不是自性生。若是自主能生,那應不依因緣而生,故應恆常有生;若是自主的生存,那就應恆常生存,故應無生無滅;同樣若是自主滅,那就應恆常滅,故亦無生之機會。先觀心在那裏?是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呢?當我們產生一種強烈心態時,如果是自性而產生,從身體的某一部份,是依手、肝、腎等,從安立名言處去尋找後要能找得到,但是找不到的,那末我們心在那裡?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尋找不可得,不尋找又似乎存在,但是尋找又有消失的現象,就是觀這種心。比如一個人生起強烈瞋心時,可能臉紅,身體發抖。但是要找瞋心又找不到。我們能想:很奇怪要找的時候不見了,不找又似乎存在,好像他是依某種緣起而顯現,而不是自性而產生的。那時以正念緣這點,盡量不讓正念消失。

既然找不到,但他又是有的,以正念緣這點,不讓正念消失,以智慧這樣觀想修持,就是觀空性。同樣當我們產生一種強烈無法忍受的感受時,也可以找那種感受到底在那裡,當然是無法找到的,這時感受力量就慢慢減弱,再從小小部份的感受尋找,也是找不到,這時力量越來越小。同樣的,生起貪瞋痴三毒時,我們以正知見找它到底在那裡,在過去、未來、現在呢?如果現在的話,在身體那一部份?找不到故,再如此思惟的話,三毒的力量慢慢減弱而消失了。找不到它的自性時,發現都是虛幻的,了知一切法都是虛幻的。

假設有人問:貪瞋痴是虛幻的,菩提心也是虛幻的,那為何要修慈悲心、菩提心呢?雖然對境所顯的相是虛幻的,能顯的量也是虛幻的,這二者功能也是虛幻的。菩提心與三毒的自性虛幻毫無差別,但菩提心是依正作意和正理而產生,三毒則不如是,雖然虛幻相,不但會傷害對方,同時對方也會還報,這是害人又害己,令他人痛苦,自己也痛苦,所以我們一直在痛苦中輪轉。當你生菩提心時,對他人有益,對自己又不會恐懼,更會產生許多功德。所以緣起顯現的名言仍是有的,因果不爽,而實質上是虛幻,是無自性的,就是勝義諦。

同樣,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是虛幻的,依蘊而安立的我,又依我而安立蘊,本質也是虛幻的。修持修心七義的我,這個我從安立名處"五蘊處"尋找,不管在過去未來現在,安立名言處是找不到的。如果他是有自性的話,至少要依五蘊才可以找到,本身有自性也應該找得到。但依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上,也找不到,所以不是自性有的。這樣反覆思惟,觀想空性是法無我。「我」在五蘊中找不到,就是無我;以人來觀稱為人無我。我不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中存在,這是觀粗的人無我;我不是自性存在的,若有自性應該可以找得到,但是找不到,這是觀細的人無我。當你觀想找不到自性我,你的煩惱慢慢減少,或力量減弱,是有很大益處。因為一切的煩惱,是執著自性我的無明而產生的,如果觀無自性我的空正見,煩惱慢慢從根消失了。觀無我就是斷掉煩惱的緣,一切法是相依而有,煩惱所依的緣斷掉,煩惱自然無法現起。

因此在經典中一再宣說人無我法無我。煩惱因無明而產生,無明由自性我執而來,所以最究竟的辦法,先應斷人我執與法我執。因此觀無自性我時,以正念緣這點安住在心中,不令消失。以這種正念積集資糧是不共的殊勝。依止上師指導修持,知道自性到底有無的變異疑問,即可消除許多煩惱。如果對空正見有變異疑惑,心裡就會動搖,因為觀空性時,會覺得都是虛幻。

世間人對於快樂執著是真實的,就會往這方向追求,但所謂的快樂在那裡?真正找時是找不到的。譬如出外露營,看到一切景色,會覺得不錯,不久就會消失了,接著想到這兒幹嗎?真正的快樂在那裡,是幻想的產物。以露營來說,化錢又浪費時間,精疲力竭,甚至因其因緣引起一場病。仔細思惟得到真正快樂嗎?在山下的人很熱,就覺得山上涼爽,到了山上又感覺太冷,趕快下山。冬天冷時想夏天好,夏天熱時又想冬天好,不會熱,到底有無真正的好壞?因此,觀空正見以正念正知思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為相待的比較,沒有真正獨立的。是快樂是痛苦,都是由於自己貪著,分別那是好或壞,好與壞是互相觀待的,快樂與痛苦也是相同,本質上都是虛幻的,那裡有自性的。所以說世間的欲念,都是一切罪惡之緣;欲念像毒湖,誰飲用此水會使他生病或死亡。如火炭上蓋了一層灰,雖然看不見火,摸時燙傷比看得見的火,傷的更嚴重。所以必須修無我的正見對治。心經上也說色等一切無自性,龍樹菩薩也如是宣說,就是斷除自性我執。因此,以利他的意樂觀無自性,那就是修勝義菩提心。一般修止觀佛像,觀成就可以積集很多資糧,但是無法對治煩惱。觀空性開始時很難認定所修及很難容納于胸懷,當你反覆思惟會慢慢越來越容易。世俗菩提心,開始時覺得容易,但慢慢累積經驗後,難以容納于胸懷,故會變得難修,此時要特別推廣對此修持。

這個比較重要再解說。「應觀無生性。」當我們觀察一切是無自性生的,那到底一切法是有是無呢?有,只是名言安立的有,而本質是虛幻的。一切法如夢,如同電視銀幕所顯示,看到悲哀時想哭,看到滑稽想笑;電視中人物找不到,那末銀幕情節是在電視機中?或在電視機外顯示鏡上有呢?是無法找到的。奇怪的是為何會為影子而哭、笑。雖然本質上只是影子,明知是虛幻的,卻把它當真實;那只是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巳,我們都為這些虛幻所迷惑,造業輪迴生死苦海。世間的一切只能滿足暫時的慾望,不能令我們達到究竟。我們認為這是親人,那是仇人,這好比銀幕上的影子一樣虛幻不實,由貪瞋而影響我們產生不同的心態。貪心瞋心比較心都是虛幻的,但是我們都被這虛幻誘惑,變成它們的僕使,因而發生許多不如意事情。雖然觀慈悲心、菩提心,也是虛幻的。境雖虛幻,但能觀一切為親友,也能圓滿自他利益。如果沒有空性概念的人,以為一切都是沒有的,修心七義教授都是講空,觀這些空有何用呢?因此緣起空性法是非常深奧的,不能自以為對此有修持而任意宣說。從前印度有位神通師叫拉欽郭瓦巴,在死象骨架內修行,他的國家有位上師圓寂了,國王想找位善知識替代,於是召集大臣商量,有人就建議他。國王迎請他為人民說法。他對人民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像虛空一樣。」國王想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因果呢?因果是真實的,如夢幻泡影,種因就沒有果,這樣會使民眾失去對因果的信心,應該把他殺掉,結果派人殺了他。他因為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虛空而死掉,因為空正見修持不錯,所以講空性,可是國王不懂空性而殺了他。

觀空性時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幻的,虛幻是依能取和所取互依止而安立它,就如夢和夢識。觀一切法都是虛幻的,主要是斷我們把一切法的相,看成真實的。見到快樂的境相,認為真的快樂,痛苦的、好的、壞的、美的、醜的,都認為真實存在,那是因為我們不加思惟觀察,見到悅意相,就執著以為好的;因為執著產生了貪心,因貪心而不擇手段取得,或許因此犯法受苦。見到不悅意相,亦以為真實,執著而起瞋心,因瞋心而害他害己,不幸事情發生了。我們認為悅意不悅意的相,並不一定是好是壞。

觀想一切法並無真實的相,所顯現的相都是虛幻的,等同觀想無我。當我們觀依識所生的境,到底有無自性,或者真實不真實,經過仔細觀察,是找不到的,所顯現存在的,是互依的、緣起的唯名言,但不是自性有的。因為一切法都是緣起,它依能取和所取的關連而產生的,緣起的境是悅意的,我們就認定是好的;緣起的境是不悅意的,我們就認定是壞的,如此而已。

當一個人拿一粒藥丸,告訴你可以治膽病,你不會立刻相信,當你服過以後,才能體會到真能治病。同樣的,當我們直接見到某種境,很難說是好或壞,必須視所生的果好壞,才能推出那個因是好或壞,因此因果也是相互依止而立。佛法最究竟的見解,是緣起性空。你們要成佛學專家,必須研究緣起性空,對緣起性空有透徹的研究,即使你不懂英文及印度文,但的確是佛學專家。我們相信緣起性空,並不容易辨別緣起性空。當我們了解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本質是虛幻的。如此修的對治力,也能從自性執中自力解脫。就是第三句的「對治自然解。」

「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對調過來觀也可以。因為一切法無自性,所以如夢幻泡影。也可以反過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因為無自性。「道體住賴耶。」我們觀空正見以後,把正見安住在阿賴耶識中。通常有二種解釋,造論者是金洲上師故,以他的唯識見解,道體觀二取空的智慧,安住或浸沉在阿賴耶中。以應成派見解,道體觀無自性的智慧,安住于無破立及認定的心性光明能觸及無自性之中,對心性無自性取名為阿賴耶。出如此定之後的中間修,對一切所緣,也顯出無自性相,故應觀修持者也如幻士夫,此就是「中間如幻士」之意。依唯識派也可以解釋,觀空正見安住在阿賴耶中。也有這樣解釋,觀一切法無自性,因為無自性所以產生一切虛幻的法,把無自性正念安住在阿賴耶中,續觀一切法如虛空般。這是如何觀勝義菩提的大意。



修心七義教授  第三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七日



昨天講的勝義菩提心修持,因提出多種疑問,故今天複習一次。大家反覆思惟:「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先靜坐調心,及觀吸氣及呼氣,這是修持之前,先把心靜下的好辦法。觀數息之後,進一步思惟修持修心七義的心態到底在那裡?緩緩思惟:心若是有自性,一定能找到的。所謂有自性,是指未經造作而有,若如此則應恆常存在;但是從安立名言處的各角度都找不到,那不是有自性的,所謂「有」只是三輪相互依止而有。當對著境是惡的,心識也是惡的相;境是不善不惡的,心識也是不善不惡的相;境是善的,心識也是善的相;同樣的,境是修心七義的內涵,那就是修持修心七義的心。當我們心識對著境是修心七義的次第,那個心就是在修持修心七義。因此心識之名要依境而安立,境之名又要依緣境之心而安立,認定二取也是如此。

我們所見一切顯現的相,都是認為自性有的,若是自性有不須依他而存在的話,我們何必利用修心七義來改善心呢!假使心識與境不是互依的,境雖然是好的,心識也無從改變,那將如何修持修心七義呢!因為是緣起的,是相依相待而顯現的,所以才能使我們內心改變。我們了解心識和境是互依的,應該可以改變的。所以觀空性時,先把心識安住在性空上,出定後再把心識安住在一切法都是虛幻上,最主要的是,不要忘掉一切法都是性空的。「中間如幻士。」就是出定後觀。

隨時隨地思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雖然知道電視上的相,不是自性有,但往往為所現的相,生起貪瞋痴。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薰習,以為所見都是真實的,若能仔細觀察,面對的一切法,無不是幻有的,能見的人也是虛幻的。有兩個人生相同的病,甲認為很嚴重,但乙則不以為然,不覺得很痛苦;因為病引起的痛苦,同人的心態密切關係。譬如喝奶茶,有的覺得很好,有的覺得不好,有的喝了甚至生病。如認為這一切都是心造的一種相,與任何無關,也是不對的;並不是一切唯心存在的,心和境是互依的;心和境有密切關係,所以喝茶有不同的反應;這茶對你好,對他不好,都是依緣起產生的現象。

例如一個人瞋心很大時,你怎麼打他,他不覺得痛,瞋心反而越來越強;當他心平氣和時,如果打他就會覺得很痛。菩薩為了消眾生業,打人或殺人,也因此而墮地獄,雖然在炎熱地獄,因為意樂不同,不覺得痛苦。所以,意念和境因為緣起關係,同樣的境,感受不同,對有些人是好,對有些人是壞的;有的是快樂,有的是痛苦。我們一想到熱地獄,定會覺得痛苦,因為認為是自性有的。佛陀在世時,有一個人想陷害他,在地上挖一火坑,上面蓋草地。陷阱設好,邀請佛陀到家供養,佛陀答應邀請。他想佛陀沒有神通,我設陷阱,他都不知道。但當佛陀經過時,看不到陷阱,顯出蓮花池,對佛陀不起作用。這時此人後悔,請佛陀不要用食物,但佛陀仍叫他拿來食用。這些都是無自性的,倘若火坑毒藥是自性有,對一切人傷害應是一致的。因此見到認為真實的,但實際不是自性有,都是依心識而存在的。無明是輪迴的根本,是執著自性有,見到的是真實的。如果一個人不如此執著,了知凡所有相皆虛妄,就不會種下輪迴的因。我們要以正念正知思惟,見到的不是真實存在,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相的,要這樣思惟,就是「中間如幻士。」



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這是修世俗菩提心,主要是講自他相換修法。取捨是先修捨再修取,是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是以吸氣及呼氣觀想修持。

先入座,慢慢靜下來調息,注意呼氣吸氣,觀想呼吸,把我的一切快樂的善業,呼出給一切眾生,叫做捨;吸氣時吸入一切眾生的痛苦,讓自己承受,叫做取。我們一向為追求自己的快樂,不會努力為眾生離苦,自己有一點痛苦,趕快希望消除。小動物也一樣為自己。光為自己快樂而努力,就輕視忽略他人的快樂。雖然為了離苦得樂,經過無量劫的努力,仍然未得到真正的快樂。想為自己離苦得樂心態越強的人,所得的痛苦越多,因為都是都是強大我愛執引起。相反的,許多對苦樂處之泰然的人,不會覺得痛苦。許多乞丐不計較食物,反而不生病,也不看醫生;講求衛生,反而甚麼病都來。我們一直怕苦,事與願違。世間人求樂離苦,結果是離樂得苦。我們無始以來都為自己離苦得樂,已經努力無量劫,結果還是痛苦,未曾得到究竟的快樂。

佛陀及觀世音菩薩等,原來同我們無異,也是為離苦得樂而努力,他們已經得到究竟的快樂,他們把努力的目標,放在他人身上。我們也應該效法佛陀及觀世音菩薩,改正錯誤的努力方向,為他人利益設想。現在我們念這四句偈,緣一切眾生身上。「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離愛憎住等捨。」要邊念邊緣。

我們思惟:無始以來為求自己離苦得樂,放棄了無量親戚朋友,如今仍得不到快樂;追求自己快樂,不但無益,反而招致無量的痛苦。如今應向佛陀及諸菩薩學,為他人利益努力,能自然消除自己的痛苦。以往未能廣大利益他人,主要的是我愛執作祟,因此應該對治我愛執,令我愛執減輕,乃至消滅。

要對治我愛執,最好的是修心七義。假如手握著火把是會覺得燙手的,不會變冷的。同樣的,如果一直握緊我愛執,不會得到快樂的。因此,趕快放棄我愛執,去愛他人。佛陀說法,要我們把愛自己的心減低,增加愛他人的心。可是我們偏偏不肯照著去做。假如我們真的從內心體會佛陀說法,為斷我愛執,增加愛他人的心,那就真正了解「一切至言教授」的意義。

從另一方面思惟,我們所受的痛苦,由他人而產生的,得到快樂也如是。若以數字比例,我只有一個,而眾生無量,不成比例。既然我們的痛苦以及快樂,都是從他人而產生。那末,如今棄置他人,如何能得到快樂;他們是無量無邊的,我們追求給一切眾生快樂,以後自己也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快樂。譬如身體健康去幫助他人,有一天自己不幸生病了,他人也會來幫助;一個很吝嗇的人,生病時得不到幫助,這是世間常理。若是心中想幫助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當然也會回報。所以要離苦得樂,不去利益他人是得不到的。換句話說,大家都快樂,自己不可能不快樂;四周人都痛苦,自己也不可能快樂。

依上述理由,可以知道我們為何要利益眾生,我們修持取捨之前,先用這些理由思惟。經過反覆思惟,我們的心力會更強,就會產生無比的歡喜心修取捨。開始修取捨,觀想呼氣時把自己的善根福德,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到快樂,他們已得到了快樂,自己心生歡喜,這時隨喜。當我們吸氣時把一切眾生的痛苦惡行,吸進來壓在我愛執上,不讓它現行。假使不了解空性,觀想吸進不好的氣,在虛空中慢慢消失了,了解空性者觀想消失在法性上。還有一種先用捨的方式修心,觀想自己的一切身善根在氣中,呼出去到一切眾生身上,他們得到氣的加持,身的惡業病痛消除;呼第二口氣時,自己語的功德溶在氣中到一切眾生口上,當他們得到氣時,一切語的惡業消除;意業也一樣。修取時,把一切眾生的痛苦惡業,吸進自己的身體,壓在我愛執上,同樣吸進眾生的語惡業,吸進壓在我愛執上,意業一樣,使我愛執慢慢消除。

我們無始以來的功德,是由愛他人之心而產生的,絕無由我愛執得到。如母親撫養兒女,都是愛兒女之心而產生的。以愛他人所得福德,還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得到。修的時候觀想:請指導我的一切善知識及諸佛菩薩,慈悲攝受我,圓滿我的修持。一切眾生的煩惱及惡業,當我吸氣時到我身上,由我承受,這些痛苦壓在我愛執上,使它無法站起來。當我呼氣時,我的善根福德施給眾生,讓他們得到快樂及福德。可以邊觀修,邊念這些偈。以上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先從自身取

開始修取捨是觀一切眾生,現在只觀某一眾生,吸氣時取他的痛苦,吸進放在我愛執上,呼氣時把福德善根給他。先以自己最親愛境為所緣,這是最好也比較簡單的。當心穩固後,再觀親戚朋友;其次穩固後,再觀中庸的境;心更堅固,擴及仇人或其他。這樣漸次修,從最喜歡的人,至最後仇人,這是一種善巧。

最初境從仇人開始,仇人是因為有不吉祥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應該觀想:我為何不喜歡他?為何要排斥他?他同我母親一樣,對我有大恩,今生只是現的相不同而己。這樣反覆思惟,對不可愛境,變成可愛境。初學對仇人無法轉境,仍以最親愛的人開始觀,由親而中庸,最後觀仇人。

平等捨知母產生起來,就不會分怨親等。修平等捨,先觀一個做過自己無量世母親,另一個也同樣做過自己無量世母親,為何不把一切眾生當自己母親?母親對我有無量恩,同樣一切眾生對我亦有無量恩。若他今生傷害我,就當為仇人,今生對我很好,說不定前世是仇人,誰是怨?誰是親?怨親只是幻相,並無實質的怨親,所以一切人都是有恩於我。假使平等捨修成,就無怨親分別。



境毒善各三

境分悅意、不悅意、中庸三種;對悅意境生貪,不悅意境生瞋,中庸境生痴。對親戚好友生貪,請他吃喝,關懷備至,如果有痛苦或不如意事,就會設法協助他,希望他儘快得到快樂;對怨家生瞋,掉頭不顧,甚至咒他一番,希望他得到災難,或最大的痛苦;對中庸境生痴,漠不關心,不起貪瞋,當他受苦時,不會幸災樂禍,但也不會想協助他。我們心對境生這三種煩惱。我們應該思惟:我為何生瞋,希望他得到痛苦呢?我為何生貪,希望他得到快樂呢?我又為何不關心他呢?我為何有這種心呢?我有何理由對仇人,隨喜他的痛苦,這是無始的習性,我覺得太不應該,我應該改變,要對他觀慈心與悲心,觀知母念恩。對親友有痛苦生不忍心,不是慈心是貪心,為什麼呢?今天好友有痛苦生不忍心,有一天反目成仇,不但不會不忍心,反而會覺得話該。因為當他是好友時生不忍心,是與自己相待的悅意相而產生的,所以是貪心非慈悲心,他所現的相是一樣,應該一樣生不忍心才對。所以我們要好好觀,對親怨中庸有情,是產生何種心態,要細細觀察,發現自己有一大堆煩惱啊!所以我們要努力對治不平衡的心態,若無法一下對治,過些時心平靜下來,再設法對治,或者大家一起討論,正對治自己心態。

我們現前無法修取捨,是因為許多煩惱障礙。所以應該思惟:不管是親、中庸、仇人,他們當中如果有一位是我仇人,其他應該也是仇人;因為不止今生,今生是仇人,那末前生也是仇人;一位是親人,應該一切人都是親人。實際一切眾生仇恩對我是一致的,不是我心中規劃誰是仇,誰是親。以世間法看,有兩位同樣的幫我愛護我,而我卻以差別心來待二人,可能引起諍論。既然了知一切怨親平等,為何要差別心對待;即使堅持目前是仇人,但有一天可能成為朋友。

我們要時常想一切眾生當過我的母親,當過我無量世的母親。這樣思惟主要是斷除煩惱,無論任何善行,都想以此善行消除貪瞋痴。三毒的對治力就是三善根,如同種子般增長善行故名善根。念一切眾生的恩並生起愛他之心。如果不修對治煩惱,而修無上密,會變成大鬼王。如果定力很強,經上師指導修無上密,如大威德金剛,可以積集更大資糧。當你不知如何對治煩惱,令煩惱減弱,冒然修無上密,只是種下魔王的因而已。有一法不令我們墮三惡道,就是佛說的法;佛陀說法都是為對治煩惱,煩惱對治了,自然不墮三惡道。

時常觀察煩惱是否生起,把法理向內用在對治煩惱,這種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如格西本恭甲,他年紀很大才出家,他的座位排在最後,當分酸奶米時,他擔心自己會分不到,當分發的人到每位面前時,他心中想:「會不會完了。」快分到他時,他想我為什麼有這種念頭。他發覺是自己貪心引起。輪到他時,把碗倒扣,用手擋住,請他用時他就說:「我已用過!我已用過!」而未接受。因為他發現了煩惱起正對治。他說:「我所學的經論是對治煩惱的武器,我一直握著它 。」然後對煩惱說,當你生起要同你鬥,你輕鬆時我也會輕鬆對你。他不是精通辯論或經論,但他有不共的修持,因為他一直在對治煩惱,終於斷了煩惱。他觀想:我的煩惱如何生起,應如何對治,應該如何利益一切眾生,為什麼損害眾生,甚麼有利,甚麼有害。我們應以他為榜樣,努力學習,這種觀想是最好的。自己對甚麼是煩惱,以及如何對治都不知道,而觀明點氣脈,有何益處。我們學修心七義,應該觀察煩惱,如何對治。



威儀盡頌持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離愛憎住等捨。再加「上師供」中的偈頌,諸如此類偈常常頌持,邊念邊觀想,思惟法義。止修之後,以各種角度,中間思惟他愛執的殊勝,我愛執的過患,才能修取捨。



第三、違緣轉成菩提道用

罪滿情器間

通常心靜下來思惟法義時,會覺得有許多違緣干擾,也覺得煩惱很多。因為世間人忙碌工作,似乎內心並無干擾,當休息時,拋開工作,心靜下來,如果不是學佛的,都會想人生問題,對仇人執著,越想越深,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它。大部分是善少惡多,心所緣的境都是惡的。假使有一點出離心,跑到深山去修行。過了些時,因為缺乏正確修心方法,強有力的惡習氣影響,緣的都是惡念,本來想出離要觀四諦真理,結果觀的都是今生前途,想的都是世間八法,而且很靈活。這種修行很危險,所以我們要事先防備這種逆緣。



違緣轉道用

當我們遇到逆緣時,是能夠消除的,全看你的意樂。通常違緣轉成菩提道,最主要有二種:一是加行轉。二是思惟轉。以思惟轉大致分二:一是菩提心。二是空正見。我覺得有三種轉道用的方法:一、業果。二、菩提心。三、空正見。

如以業果轉,先應深信業果是不爽的,現前所得的一切痛苦,都是以前造不善因所感的果,能深信果隨因行,所以體會現在所遭遇的障礙和煩惱,都是以往造不善因的果;如果我以往不造如是因,不可能感如是果。這種干擾的因,可能是過去障礙他人學佛法,或是變成他人學佛的障礙。例如今生有人行善,你若阻止他,來生行善就有干擾;有人需要幫助,你去阻擋,以後他人來幫你,同樣有人阻擋。善惡果報與前生造的善惡因,息息相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欲知來生果,今生造的是。」我們今生為何有許多障礙,無法得到圓滿,皆由前生不善因,現在感受果報。既是自己所造,必須樂於承受,好比欠債還債。自己造的自己承受,就少了一個果報,還了一筆債,也能提醒勿再造惡因為妙。能夠了解因果不爽,心中自然平靜,也不會有挫折,坦然承受違緣。這是以業果來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大小乘都適用。

以世俗菩提心,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以知母念恩報恩,觀一切眾生都當過自己的母親,樂意承受他人給我的痛苦。而且要成佛,必須忍受一切痛苦,把身財善根盡施眾生。思惟一切眾生對我有無量恩德,偶而有些違緣,也是應該的。一切痛苦由我愛執而來,我要放棄我愛執,我不但要承受自己的痛苦,也要承受眾生的痛苦;假如不斷我愛執,是無法成佛。我該承受逆緣,應以慈悲來承擔眾生的痛苦。現在修學修心七義,如果遇到違緣干擾而放棄,那將永遠在輪迴中受苦,這小小逆緣不能承受,如何承受更大的痛苦。如死囚犯免除死刑易為砍手,他一定樂意承受,以小痛苦挽回生命。我們未來將領受無量的痛苦,如三惡道之苦。如果今生以承受小小的逆緣,不但可以換取無邊痛苦,甚至可以獲得究竟之樂,應該高興。這是以世俗菩提心及業果,轉成菩提道用。

以空正見轉成菩提道用。我和他只是相待的,快樂與痛苦也是相依相待,不過是虛幻的,我為何為這假相而難忍呢?如看電視中的戰爭,有經驗的人會覺得畏懼,但不會感覺是真的。當你了解空性,痛苦是虛幻的,這時會覺得痛苦只是顯現的假相存在而已,本身並無自性。當我們觀察一切都是虛幻的,就能以慈心愛一切眾生,承受更大的痛苦和違緣。龍樹菩薩發願:「願我他所愛,如念自壽命,願我念眾生,萬倍勝自愛。願彼所作惡,於我果報熟,是我所行善,於彼果報熟。」 他發願承擔,事實是不會承擔的,因為他的福德資糧具足。一切痛苦由他承擔,事實上他未具足這種緣,是不會真正成熟在他身上。我們想法恰恰相反,好的希望成熟在自己身上,壞的永遠離開,甚至希望一切痛苦給他人。因此,把一切痛苦招集在自身上。

修心七義教授   第四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八日



違緣轉道用

違緣轉為道用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天重複講授。違緣也是逆緣、障礙、甚至傷害等。學佛時生病,或親人干擾阻止等,都是障礙,雖然遇到這種違緣,不能因此而灰心,那時應該思惟:我雖有違緣,不但不能灰心,而且要更堅強承擔,繼續努力不懈,只是宿生未集聚資糧,所以今生得到這種違緣;為了斷除違緣,我要努力積集功德。世間一切眾生都會遭遇違緣,我發願那些違緣,都發生在我身上,由我承受。如果能承受這些違緣,違緣也無法傷害,反而力量漸漸減弱。

通常學佛都會遇到許多障礙,比如正在修法,突然有人找你,或電話來了,孩子哭了,令你無法專心。不過這些障礙是可以克服的,有些無法克服的,那應該承受,因為往昔所造的惡因感果,自作自受,以歡喜心承受自己的障礙,不應怨天尤人,更不能灰心。學佛是多生累劫的事,如果挫折就灰心,就會更壞而無改進。

傷害也是干擾,如非人干擾,應觀慈悲心,思惟不應怪他,以往害他造惡業,因為他不懂佛法,應以憐憫之心看待,承受傷害。假如由一般人干擾,也要這種心態,承受他們的干擾,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這是凡夫的內外違緣。

菩薩能把煩惱轉成菩提道用,我們無法控制煩惱,但當煩惱生時,應立即遮止,對一切違緣,設法轉成菩提道用。昨天已講「境毒善各三。」當面對可意、不可意、非可意非不可意的境,生貪瞋痴心時,應該了知如何正對治。善就是三善根,能對治貪瞋痴三毒,生起不貪不瞋不痴之心對治,就是三善根。



眾過歸於一

我們現前所得到一切干擾和障礙,都會歸咎於他人造成的傷害,增加許多困擾;認為這些困擾是從他人身上,加在自己身上。果真如是,那一個人不管對誰傷害,都會令對方困擾;但是對諸佛菩薩加以傷害,不但不能為害,反而把這逆緣轉成善緣,對佛菩薩是功德,即使聲聞緣覺也不覺得是傷害。

因此,他人給我們的傷害,主因不是從他人身上而來,主要是具縛凡夫,彼此互相傷害。已斷煩惱的聖者,不會被煩惱所左右,不管受到多大傷害,也不覺得是傷害。其實真正造成傷害的主因,是自己的煩惱。煩惱是自性我執而來,所以自己一切違緣與傷害,都不是由他人造成的。當我們了解一切的煩惱,是由自己無明造成,那不管遇到任何干擾或傷害,都應修忍辱。體會這點,當受到他人傷害時,不應報仇,而報仇的對象,不是他人,是自己的煩惱,因為有了煩惱,才會覺得受到傷害。世間人有了爭吵,各執一辭時,只好上法院解決,其實上法院應控告自己的煩惱,而不是對方。

我們應該常常思惟,無始以來讓自己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如三惡道苦,生為人身所經歷的痛苦,均由無明煩惱造成,所以應該報仇的,是自己的無明煩惱。但是我們不了知這點。如果能認識煩惱的過患,毋須經過法律途徑,只要以正確的理由思惟,認識煩惱最主要的根源,是自性我執,還有一位輔助它的我愛執;如同敵王與敵臣,王是自性我執,臣是我愛執。以大乘行者來說,正對治是我愛執。例如國家的大臣,他非常聰明,而且詭計多端,如果把主謀的大臣殺了,那國王就無能為力,因為一切壞主意由他而來。雖然由自性我執而產生的一切邪見顛倒,但我愛執是很狡猾,讓自己欺騙自己,一切過失因它而產生,「眾過歸於一」的「一」,就是我愛執,我愛執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要了解自性我執較為困難,觀察我愛執比較容易,因為有粗細多種。無明是自性我執的一份,好比一個非常黑暗的地方,用手指指示,人家看不出手指,也看不出方向。如果是白天,一個小偷在黑暗的房屋中,有人說裏面有小偷,另一位雖看不見小偷,卻能知道在裏面。因此,要了解為何過失由我愛執造成,比較容易。而真正造成傷害自己的最主要緣是我愛執,並不是他人。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思眾皆有恩

一切眾生都當過我們無量的母親,不但如此,也是成就今生來世安樂之因,因此對我們有無量恩惠,我們必須依靠他人而存在的。因此,如認為他人對自己傷害,也要謝謝。一個有修持的人,即使被人打或罵,仍認為他是善知識,由於受到損惱,了知以前造了不善因,感受的果報,警惕自己惡業不可再造,未來將感受苦果,就是善知識,應該謝謝。

一切過失歸於我愛執,他人對自己都有無量恩惠,當受他人傷害時,應知造業感報,絲毫不爽。我們修任何功德,無不依靠一切有情,如布施、忍辱、持戒等,一切法是相依而存在的,有了有情才能成辦。寂天菩薩說:「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我們要依靠有情才能成佛,為何敬佛而不敬有情呢!應該思惟一切有情對我都有恩惠,感恩報答。

雖然一切有情對自已都有恩,但只要心念改變,至於行儀上,仍應依照世間常理,不用卑躬屈膝,只要認為他們有恩於我。自他是相依而有,我們不能離開他人而存在。如上師沒有弟子,就不能說法,也不能積集功德,所以弟子對上師有恩;上師對弟子有恩,弟子對上師要常存報恩之心,上師同樣的要感恩。但外表的威儀,仍要保持常態。師徒之間,保持密切關係,互觀慈心與悲心,有困難互相協助。有時眾生根器不同,仍舊需要善巧引導。恰巴確杰森給,常以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他有不共的智慧。但是另外一個團體要考驗他,見到他走過來,放狗出來咬他,當狗跑過來時,他身上背著經典,他說了一句話:「一所為和一所遮,今日所為應為主,狗上經函吉祥來。我雖然對狗也觀慈悲心,但是今天非打不可。」於是就打了那隻狗。放狗的團體,本想看他是不是真的慈悲心待眾生,因為恰巴確杰森給先說了那句話,他們就沒有藉口了。所以需要智慧觀察,利害得失而處理,但內心不放棄眾生的恩惠。

一位菩薩如果從內心放棄了一個有情,就有無量的罪障。我們目前雖然無法對那些小動物,做些直接利益的事,但應該祈禱或迴向,今生無能為力,希望來生能協助它。如果一時辦不到,內心不可存有放棄的念頭。



四行勝方便

第一、順緣集資行:要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先要積集資糧。上面曾提過,為何有那麼多違緣,主要原因是福德資糧不足。由於我愛執造成的一切違緣,無法讓我們積集福德資糧。今後應該努力積集福德資糧,思惟佛陀及諸菩薩的功德,以及禮敬、供養、讚歎,對上師也是一樣的。觀對一切眾生慈心悲心,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這樣所獲功德很大。

第二、違緣淨罪行:目前遭遇許多障礙或煩惱,都是以往造的不善業,應該懺悔往昔的業障。目前感受不如意果報,好比竊盜被抓到,証據具全,無可抵賴。感受苦果,就是不善因,要努力懺悔,懺悔應以四力方法懺除。

(一)、依止力。本身必須具有對治力量,好比作戰一樣,自己沒有力量,若有武器也無法直接消滅敵人。我們深信因果循環,至心皈依三寶也是依止力。若得在家戒或出家戒,戒位更高,懺悔的力量更大,所以依止力最基本要有十善戒。

(二)、破壞力。知道違緣干擾,應了知都是前生造的不善因。不要說前生,目前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造惡因,思惟一下:是善念多或惡念多?壞事無須他人教導,像水往下流,非常自然的不需用力;而善事尤如水往上流,必須靠抽水機,要很大力量才能達到目的。我們都知道善惡不同的因,感善惡不同的果報,可是造善業必須很多因緣,因此善業是多麼微小,惡業力量又非常大,當然感受痛苦的果報多於快樂。所以,如不加以對治,則來生以善惡業比例論,有百分之八十機會墮三惡道,至於人道或增上生是多麼渺茫。假使反覆思惟,會感到毛骨悚然,如毒葯入腹,一心早求出離,積極修行善法,也後悔造作惡業。若此種心態能夠維持久長,則破壞的力量越強,依此也可以增強遮止力,破壞力是四力中最重要的。因為後悔痛改前非,承諾不再造罪因就是破壞力。

(三)、遮止力。了解造惡業會感嚴重後果,從今以後不再造作任何惡因,我們要反覆思惟,自己立誓承諾絕不再造惡因,這就是遮止力。那麼當惡念生起,就能立即對治,防止造惡因的力量更大了。

(四)、對治力。依靠前三力,再加上念佛禮懺。對治力最大的力量,就是對眾生的慈悲心或觀空性,或邊觀空性邊觀慈悲心。

如果四力懺悔做得澈底,雖然造了無邊罪業,也可以懺除清淨。因此,只要努力修正對治----懺悔,業障就能慢慢消除。

第三、供朵馬行。一般的干擾有很多外緣,如人、非人等。非人傷害的原因,它們有些為了要得到食物,但是我們不知道,並未給予食物,就來傷害。有些是希望我們報他往昔對我們之恩,也有些是特意來傷害。為了滿足它們的願望,供食物並持頌一些善偈。世尊在世時五百鬼子母經歷中,她為了養五百鬼子,傷害很多有情,佛陀為了阻止她,把她的一個鬼子藏在缽中,因此她從須彌山頂到大海深處,未能找到故來問佛陀。世尊問她:「你失去一個孩子如此傷心嗎?」她回答:「當然!」「那末他人只有一個或幾位而已,你去傷害他,他們不會傷心嗎?」她回答:「但是我要養我的孩子!」「你不能放棄此行嗎?」「那我要以為食物?」世尊說:「你若能斷此行,你的食物我的弟子給你,若你發誓不再傷害他人,我還你的孩子。」因為她發了誓,佛陀就把孩子給她。世尊答應給他們食物,每當食畢時,留下食物捏成一摶,放在旁邊並唸一句偈。這是佛陀曾經答應的,所以應該給它們食物,但不要禮拜,因為它們不知善惡取捨,可以對它們說些慈悲心,善惡果報等。心中想就可以,它們能了解。對修心修持堅固者可以思惟,這些來傷害我,成了我修心的助緣,請你再來傷害,我會供朵馬,要如此提起心力。

第四、勸請護法行。許多人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供護法神,請求庇佑,如生意成功,官司不要打輸了等。供護法神,一般多求今生順緣,減少障礙。但應思惟,諸護法們,如在世尊足前所承諾,我為具足順緣,消除逆緣而供。違緣對我們有很大幫助,希望再多一點違緣,這樣祈求才對。西藏有位有名的護法神,我以前在哲蚌寺時,上師告訴我,請求護法神時應該說:「對我修行善事,如有違背心態,請處罰我,讓我知道。」這對我有很大鼓勵,當要違背善法時,心中就會想到誓言,如果做些或說些非善,似乎有一種干擾,或不吉祥事快要發生,我就想到這是護法在引導。我剛來辯經院時,開始三個月伙食並不好,那時有位朋友送我兩塊酥油,我就放置在鐵櫃旁邊,心想留著自己吃。出去回來看到一隻狗把酥油咬走,本想去追牠,後來心想不對,我原先起了貪念,可能是護法處罰我,就讓牠吃吧!譬如對好的瓷器,我一生貪心就會打破。所以現在戴手錶,一定要便宜的,否則很容易不見了。



遇緣即修習

我們不論遇到任何因緣,都要想這因緣是助我修習佛法。例如見到乞丐時,心想真是可憐,因為往昔慳吝心,所以今日淪為乞丐。我們應以慈悲心,把外緣轉為修行的道路。遇到一位財富及智慧,都很圓滿的人,我們應該思惟,他前世造了很大善業,今日感到如此圓滿果報,應該隨喜,以隨喜轉為菩提道用。見到醜陋的人,心想他很可憐,因為他前生未修忍辱。見到五官端正的人,心想前生修忍辱,今生感到這樣好的果報,就要隨喜。面對境相好的、歡喜的,不要用比較心,應以隨喜讚歎他的善因;遇到醜的、不喜歡的境相,應以憐愍心慈悲心觀待,不要存有慢心輕視他。不論面對何種境相,用這個緣修習。尤其同自己程度差不多的人,對方的智慧或經濟上,忽然超越,比較心或嫉妒心很易生起,這是很危險的,正對治就是隨喜。假使對著境,生起比較心或嫉妒心,應該思惟:我在修行道上,已經有很多違緣,難道我還要承受未來違緣的果報嗎?他人感得善果,是前生造的善因,應該隨喜才對,為何嫉妒呢!比較心和嫉妒心,對自已和他人有利嗎?嫉妒他人能阻止他人富裕,使自已進步嗎?乃至今日,一直嫉妒他人,對自己有好處嗎?因為嫉妒讓自己內心不平,並且造成日夜的痛苦,特別是依佛法而生起嫉妒和比較心,就如同要治病而服毒葯。有些人說有比較心才會進步,但這是一種錯誤。進步是靠精進勤奮而產生,就如入中論說:「一切善隨精進生。」因此,暫時依比較心可能會有一些進步,但是最終是損失和墮落的主要根源。

如果遊覽遇到山明水秀,百花盛開的地方,可以將美景的意樂供養諸佛,常應思惟遇緣即能修,無論行住坐臥都在修行。供品又有屬於自己及不屬於自己,屬於自己的如香花燈蠋等,不屬自己的如大地萬物,還有是意樂造成的。對著一切境能用來修行,那隨時隨地都是最好教授,這是遇緣即修習。

一個人若在任何時刻都在修行,不必化很多力量做善事,自然產生更多善業。隨時可以遇到緣,而不加以利用,反而修無意義的苦行。例如把小錢積集起來,也能成鉅富,棄小錢而不顧,卻夢想一夕成鉅富,懈怠而不會進步也一樣。特別是不管遇到任何違緣,都要高興歡喜地把它轉為增長修心的助緣,並希望遇到更多違緣,無此增強的心力,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能體會「遇緣即修習」這句話,對任何境均能修行。



第四、明一生修法

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種力

我們所學的教授,修心七義的心要,總攝為五種,就是五種力,五力在修持時有密切關聯。(一)牽引力。(二)修習力。(三)白善種子力。(四)對治力。(五)發願力。此是修心次第:推廣白善種子力,而使牽引力增強,推廣牽引力使修習力增強,由此對治力也增強,也使發願力增強,這是因果正義次第。

牽引力就是下定決心,有了決心,做任何事均能積極、熱忱。一切眾生希求離苦得樂,我應該負起這個責任;尤其為了一切眾生,我要成就無上菩提的決心,這是最圓滿最強烈的的牽引力。因為如虛空般的眾生,我的責任是無盡的,牽引力就是要圓滿眾生的願望。真正的心態是發願成就無上菩提,發願後要聞思修等。我今已遇大乘善知識,聽聞修心七義教授,我有淨信力,為一切眾生努力。清晨起床思惟:世間一切都不究竟,我應該學出世法,尤其修心七義法門,盡其所有力量修此法門。這樣整天做事都很圓滿,不為世法所垢染。經過不斷的思惟,牽引力越來越強,修心七義的修持也會越來越好。

牽引力產生的主因,是從各個角度擴展思惟,修持修心等諸法的功德和不修的過患。宿生造了很多善業,生生串習善業,也會使牽引力越來越強大。依持續修牽引力,反復串習修習,這是真正修心的主幹。假使我們沒有白善種子力,不會有修習力,更不會有牽引力。因此前生種下的白善種子力是很重要的,修習力、牽引力這兩種力量增強,白善種子力的力量也跟著強大。並且為了增長福德力,學十行法,已生善行使增長不退,未生善行使生起,這就是白善種子力。所以說牽引力、白善種子力及修習力是互相關聯的。

牽引力、白善種子力、修習力三個最主要的逆緣,是自性我執及我愛執,特別思惟自性我執及我愛執的過失,就是對治力。四力懺悔的對治力與這個有點不相似,這裏的正對治是我執及我愛執。假如對治力到達某一程度,我愛執及我執力量會大減。好比熱滾的開水,忽然加入一壺冷水一樣,就會平靜了。當我愛執及自性我執力量減弱,內心穩固任何違緣都不能動搖,不會困難,修心也能順利。所以對治我愛執及自性我執,是非常重要的;對治力增強,修心的修持力也能增加。

清晨起床,應該對治我愛執及自性我執,行住坐臥也一樣,如果對治力做得很好,同一位我慢很強的人在一起時,就會發現我愛執的功能,我愛執如何作祟。。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有位侍者天天說人是非,因為他瞋心蠻重的,其他弟子對尊者說:「請你把侍者趕回印度,他實在造成很多麻煩,而且也不好好服侍。」尊者不放他回去。說:「這是修忍辱的最好對象。」有時找修心對象,不但不能改變修心,反而變為修成瞋心。我們反覆思惟我愛執的一切過失,他的力量就自然而然無法增強。

當你罵一個人,對方一定會反擊,甚至臉紅脖子粗。但呵斥煩惱或找它過失,煩惱會不好意思消失了,甚至反而尊敬你,讓你控制它,煩惱只有這點好處;當你尊敬它,它反而傷害你,所以對治力是很重要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缺點,看別人缺點很容易;正如看別人眼睛容易,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因為我愛執,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看到也不覺得。上師說法講應斷的過失,弟子聽了都認為是自己過失,能這樣思惟斷除,每天都在增長資糧。有的會想我都沒有過失,都是別人,就知道我愛執在作祟了。

最後是發願力,所積集的一切功德,迴向眾生,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願我因此而早日証得無上菩提。學法能以五力行持,將迅速積集資糧,也不會有干擾或障礙,很快可以到達目的地。諸佛所演示的法,都涵攝在五力之中,因此五力是最好的修持工具。特別是依二種菩提心的一切修心,均迴向無上菩提,願生生世世不離此修心,不管遇任何違緣,願能轉為修心的助緣。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上述五力,是活著時用來修持的,大乘往生法,是將要臨終時,有辦法以五力來修持。死有現時根識漸漸消失,此時稱粗分死心,根識完全消失,極細死心未現前時是細分死心,最後極細死心時就不能緣任何外緣。當我們活著時常常串習五力,在臨終剎那,所有根識都消失,只剩細心識,如果現前好好串習,那時的心識立刻能緣五力,就會觀五力,到發願力時就能發願,希望來世生在何方,那時發願力很重要,決定自己去處。

當一切根識消失之後,剛開始生起粗的心識,那個心識,決定你會不會投為人身;假使今世造惡業,那時粗心識見到的,都與業力有關的境界,結果就墮入三惡道;假使活時都是修行善業,那麼臨終時,粗心識所緣的都是善業。今生常觀空性,以現量觀空性,以三摩地觀空性,如果突遭意外死亡,無法當下觀空性,腦死粗識現起時,因為前世觀空性,所以能立刻憶起空性,而後以現量觀空性,剎那証得阿羅漢果。也有粗識生時,雖然是觀空三摩地,無法証得阿羅漢果,直到中陰身時証果。臨終時心識是很重要的,所以好好串習五力,到臨終粗識生時,能見到淨土,可以發願往生。今生努力串習五力,就有辦法控制自己投生何處。

修行五力往生法之理總略是,接近死亡或說死有現前之時,應如是想:直至今日來千辛萬苦所積累的一切財物、親友、眷屬、僕人等不用說,就連俱生以來的身命也將要分離無疑,因此要斷除這一切的貪著,並把自己所擁有的這一切都唯獨施給三寶和利他的事業。如此想的同時,想我要增強修心之力而使牽引力增強,然後不讓內心散於外境,集中於修心的修持而盡力去修,這就是增強修習力,與此相順努力對上供養,施贈下者,皈依並迴向十法行,這就是增強白善種子力。繼續往下想:自己得到如此的暇滿人身,但也造了很多惡業,無益之事,憶起這一切,猛力懺悔,這就是對治力。並且發願祈禱,從今直至未証得菩提之前,願不離二菩提心的修持,願由大乘善知識歡喜的攝受門中行佛子之行。如此猛力發願就是特殊的發願力。







修心七義教授  第五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九日



「明一生之修法」的五力昨天已講授。通常五力有兩種修法:一種在生前的修法,一種是臨終的修法,這兩種重新說明一次。

真的對三寶不信的人,臨終時只有絕望,甚麼希望都沒有,油盡燈滅。如果對三寶有信心的人,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平時對三寶有信心,在臨終前生了病,做法會消災、祈願、服藥,結果都無效,就灰心地說:「唉!佛法真的沒有用。」就開始討厭佛法。那時不要在他房內安置佛像,也不要讓他聽到佛號,這樣比較好些。另一種不是上述情形,在他臨終前,可以教導正確的祈願,如何提起正念;他如果對某上師非常虔誠,可以拿上師的像讓他看,令他生起虔誠心,因為這樣緣故,當他根識消失粗識現起時,就能生起五力。若平時修密法的,臨終前因為自己無法生起這種心,要給他順緣,讓他配合五力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在身旁放生圓二次第的錄音帶,同他說些空性。

有的是平時不信三寶,臨終前就會相信三寶,這種人要多加指導。根本不信三寶的人,在臨終時無論說什麼法,不會聽進去的,就不用管他。一般人未死之前,不會起畏懼心的,但當臨終時才會恐懼,如果是不信三寶的人,可能只有貪戀自己的財物和離開親人的痛苦。說根本不怕死的人,是因為不知有後世,像牛馬只知水草,不知後世。四百論說:「一個人很會騎馬,不管騎那一種馬,都能馴服;馬技不好者,讓他騎馬就開始害怕;不會騎馬的愚人,要他騎馬不會害怕,但他第一會掉下來。」不信三寶的人,不知有來生,不怕作惡,甚至做了還得意洋洋;但當臨終五根識消失,剩下細心時,見到後世的情形,才會起後悔心。

懂得佛法的人,臨終時想今生雖然知道佛法,但仍造了不少惡業,那時也會後悔、害怕,這時會祈願懺悔,比不懂佛法的人好些。懂佛法而且很有修持的人,他很把握,臨終無懼,而且相信來生仍將好好修行;他想人身如旅客住的旅錧,從這一家換那一家。一個學佛法的人,有生之年要盡量起善心,而且常對三寶祈願,在臨終時粗識未滅前,就能令五力強烈的心態提起,依此強烈的五力心,臨死細識時也能住五力心,後世一定會得到增上生。因此依自己能力修持五力,就是大乘往生法,可以得到增上生。



諸法歸一要

佛說的一切法和印度的論師、大神通師,以及西藏的論師、大神通師,所說的一切法,全部攝在五力當中,如果認真修持五力,聽聞雖不是很廣,但可以把所有經典的含義用在修持上,也就容納了所有經論的意義,如果都能做到的話,就是一位很好的修行者。

有人修一法門,過些時認為不管用,然後又換了一個法門,不斷的改變,這是不知修法心要,也不會有效果,這種修法是錯誤的。如果認為這樣可以了,那還要增加其他修法。為了讓五力增強,必須多聽聞,把聽聞的法,用來修持,只是加在五力上,並非另找一法取代,果能如是行持,就是做到諸法歸一要。「迦當巴」是將所有法都可歸納成一點。譬如有塊四方形的布,牽動一角,其他三角都歸向這一角。當你修死無常、修慈悲心時,可以含攝一切法一起修,能夠做到這樣,則得到「迦當巴」所說的最主要修法。現在學的修心七義,是「迦當巴」的一切上師的教授,他們教授中說:修一法是將所有法歸納在這一法中。西藏有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將廣論從頭到尾讀一遍,然後說裏面沒有一法可以修行的。這種人是不懂甚麼叫做修持,見到佛陀也不會得到可修之法,我們不要學他;雖然學不多,但能把所學的內容,納入其他的法一起修。



二証取其主

二証是他人為証和自己為証二種,其中自証為主,因為自己不會明知自欺。有的是「二根取其主」。証是証明人,比如我們所做的善惡事,不是別人可以當做証明人,他可能因某些原因而騙人,因為自己最清楚,騙別人可以,騙不了自己,所以証明人只有自己。現在如能認真修持,則臨終無有憂慮,自己是否做到,只有自己可以証明。譬如修持修心七義或是廣論,並未認真修習,那就無法証明自己已有修持,不能當自己的証明人。如果今生壞事都不做,一切遵奉佛陀教誨行事,臨終無有畏懼,可以當自己証明人。如果自己並未認真努力修持,旁人為了不讓你傷心,奉承你,說你已經做得很好,這種証明是不正磪的,只有自己心中明白。所以別人說的不能當真,要自己抉擇。自己要當自己的証人,必須先了解佛說經典的意義,否則還是不能為自己的証明人。

從前有個人同魔鬼交朋友,魔鬼知道人何時會死,他對魔鬼說:「若是知道我何時會死,請你之前告訴我,那時我會好好修行。」有一天,魔鬼知道他七天以後他會死,怕他傷心不敢直接告訴他,只好說有一戶人家一個人死了,過幾天對他說另外一個人死了,他都答是是。說了四五次,他以為是別人死,他不會死。到了第六天,魔鬼只好直說他明天會死。他對魔鬼說:「我以前不是告訴你,七天前通知我,為何今天才說。」就罵魔鬼。魔鬼說早已暗示那一家人死,如果他聰明應該知道;因為他不觀死無常,常執很強而不知道,不能為自己作証。如果知道死無常,為了自己無論何時何地均在修行,當然不會害怕,也能為自己做証明了。



第五、明修心之量

常懷喜悅心

當你可以做為自己的証明人,然後想:我以前都認真學佛,斷惡修善,就會生無比的歡喜心,那時已經得到修心之量,心中會不斷的喜悅。例如自己身上有些痛苦,想到是以往所造的業,雖身受痛苦,而心中寧靜,已經做到違緣轉道用,自己可以當自己的証人。然後心想我以前未造不善業,以後一定有希望得到增生上,那時已經得到修心之量。如果遇到違緣,不幸死亡,後世我也會努力修學佛法,若能平安無事,現在也在認真修習,後世仍有希望,心中常懷喜悅。

現在說明五種心,可以讓自己常懷喜悅心。有些人現前並無痛苦,但想到未來有一天同親友分離,或者變成很窮困,或者生場大病乏人照料等。想到未來的許多痛苦,而受不了自殺。有些人年青時,迷世間的事物上,到了老時覺醒,一生並未有一點善行,就會很傷心。有些西方人對我說:「啊!我真的不是人,以前都不是人,現在才真正是人。因為以前所做的事,不如畜生。」他們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因為年青時迷在金錢上,相信金錢萬能;迷戀在世間的快樂上,當了金錢的奴隸,所以跟畜生並無兩樣。

我有一次對美國一個團體說:「我們西藏人在地球上一直受痛苦,其他國家似乎都不知道。西藏可能在地球中心,果然如是,則世界上的人都不了解西藏,那等於地球沒有中心。」然後他們說不是的,因為西藏人流亡到印度之後,一些美國人才真正變成人,主要靠西藏人的恩惠,而且西藏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人種。那時我認為他們在討好,根本不相信他們的話。第二次到美國,依然有很多人說同樣話,那時我想可能是肺腑之言。他們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以說那些話;一方面可能是西方的教導,要他們認識自己是個人。他們的教導,一個人只能活一輩子,雖然如此,也要對社會有貢獻,不要毀壞名譽。東方人教導,如果今生不好好為人,惡有惡報,後世要受苦,但很多人很難轉改。西方要自己了解是人,在社會上不要傷害他人,一般人都能聽進去。我覺得這種教導方式很好,而且我常常對一些比丘說,你們要認為自己是比丘,常常這樣想;如果認同自己是比丘,很自然想到自己該做的是守戒,自然不會犯戒了。我們都要認識自己是甚麼。

有些擔心未來可能遇到很多違緣,不能好好修學佛法,這時要想:一、我擔心無用,為了消除未來痛苦,現在要努力修持,我正在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以後遇到任何違緣,無論有多大艱難,一定要轉成菩提道用。這樣心中會起一種喜悅心。二、另一種想法,我的痛苦或快樂,請上師三寶酌量給予我解決,這樣想自然也能使心中生歡喜。三、今世的一切快樂,是因為我們前世所造一些善業,這是上師教導做的。現在我也依止上師,按照他的話去實行,以後一定會得到快樂,絕對不會惶恐,也會生喜悅心。如果遇到一些痛苦,一些違緣時,要想是以前造的不善因,因為上師教導,我了解是不善因的果,這樣想心中還是會生喜悅心。四、另外思惟,我現在得到暇滿人生,以前已有認真修學佛法,況且我現在也有能力修學,要持續認真修學佛法,自然會生喜悅心。五、另一方面想,我遇到違緣,希望自己不貪著世間的事物,為了後世我要認真修學佛法;我今世為何有這麼多痛苦,是太執著自己的財物,放不下才有這麼多痛苦;從今以後不要貪執,放下一切財物,好好修行,後世就不會這樣痛苦。如果慢慢思惟,對今世得到世間的願望的力量,自然會消失了。可以用這五種方法,一直修持,就可以得到「明修心之量。」此是間修修心之量。



散能即修淨

此是正修修心之量。在做某種修心時,心中可以同平時一樣,如觀修時能不為外緣所動,那時已經得到修心之量。譬如一位善於騎馬的人,同時可以在馬上表演;可以一邊騎馬,一邊射箭,因為他們巳經很熟練了。同樣的,我們修學佛法,雖然身體做某種事,但是心中離不開修持,若遇違緣,心中仍能修持,不為所動,那就是得到修心之量。所以要常常觀察,自己是否得到修心之量,是否已經穩固,可以這樣觀察。如果遇到一些境,馬上又起貪心、瞋心,被境所轉的話,那修心之量尚未穩固,未得到修心之量,因此都要非常謹慎。一般大神通者,有一種染淨無分別心的修持,好比飲甘露和髒水,不起分別心,都認為一樣,那末就已經得到這種修持。如果真的進入密教,需要染淨不分的修持。吃人肉和吃牛肉無分別,那就得到這種修持了。那些修行者,為了要考驗自己是否得到這種修持,跟死屍一起睡覺,試看會不會起分別心。如果沒有修成,仍須回到山洞再觀。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我們不但要修心,而且還要守三昧耶。例如學生進了學校,要承諾遵守校規。一般世間的立約履行,就類似這個三昧耶戒。為了要你對三昧耶穩固,所以有一些三昧耶的教誨;如果要修心,就必須遵守三昧耶。這教授不是未履行就犯戒,是要盡量努力履行。例如修心就像寶庫,三昧耶如同內圍牆,學處就如外圍牆。



常學三總義

教授修心七義中有三種意義:第一、不違反承諾。在修心過程所要承諾的事項,要有決心不違反。第二、是不可違越世間常理。第三、是不偏執一隅。

第一、是不違承諾,例如已經承諾不傷害眾生,而去傷害他就是違反。所以我們既已承諾,不可違犯。當一天工作完畢,晚上要思惟,我是否違反承許的修心事項,應履行事是否做到。

不要認為自己很有修持,然後輕視他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非人就不能傷害。西藏有些持咒者,他們能力蠻大,就很驕傲的說,他能降伏一切魔。這種都違反世間常理。一隻小蟲,雖然沒有能力傷害我們,也不應該欺侮,反而特別對牠起悲憫心。有的人因為自己有點功德,然後輕視他人和業果。即使受到畜生的傷害,雖然有能力制伏,但仍要起慈悲心。一些非人、鬼傷害我們,最主要的是以往傷害過它們,有少數是因為不信三寶,然後想對學佛者,製造一些障礙,都要以慈悲心看待,也不可輕視或傷害它們,因為修心時已承諾,不要傷害眾生。要利益有情。

第二、不可違越世間常理。我的家鄉(雲南)有個故事:有一位格西,修行時效法佛陀的手印,藏文直譯就是壓地定,把手放在腳上,佛陀修時大地不會震動,這位格西很驕傲也這樣做。有一次真的地震,很多人都跑走,也叫這位格西跑,他不但不走,而且很驕傲說,他只要修壓地定,地就不會震動了。後來地震越來越強烈,他無法使地不震動,自己慘叫跑出來。不要覺得不會傷害而放逸地,到一些有那伽非人之地,或和得痲瘋等傳染病的人一起行住。悅意與不守誓言的人或野蠻人等受眾所責罵的人一起,不應有諸如此類的違越世間常理。

第三、不偏執一隅。譬如修取捨,有的只能對自己親人,沒辦法對仇人;生起取捨之心。不僅如此並區別此是大乘法,那是小乘法不必修;同樣大乘法又區別此法應修,此法不修;又分別修這個法就可以,不必修其他法等,都是偏執一隅,因此一定要斷除。三總義是所有的一些修行教授,都包括在內。只要把三總義好好修持,修心三昧耶教授,全部歸納在內。



心改身如故

在修心時,內心要不斷提升,讓它增長,但外表所表現的,要跟以前一樣謙虛。譬如自己很有學問,外表不可表現出傲慢相。自己雖然很有修持,外表不要顯現出來;有的人認為自己是修行者,裝模作樣,氣勢凌人,外表看來煞有其事,但是只要遇到一點違緣,立刻現出凡夫相。不管內心修持有多好,外表不要表現出來,行為要跟一般人一樣,不要讓別人感覺很有修持。內心的修持要不斷增長,這點很重要。不要稍有成就,自認為是有肉髻者,完全表現出來。

有些人自己有一點修持,家中富有,然後過著奢侈生活,那自然錢財及修持都會消失不見了。佛陀告訴我們少欲知足,吃、住、穿不要太好,也不要很差,同世人不要差太遠;不要表現很富有,也不要裝得很窮,表現中道,佛說是聖者種性。對吃住穿三種知足,一般乞丐也有,但沒有第四個聖者種性,好樂心斷除所斷及修行。因此他們沒有具備聖者種性。



勿說支節缺

不可以說殘障人的缺憾,也不可排斥他。我們修持修心七義的人,不但不要說殘障,而且不可看人家的過失;對犯戒的過失,也不要批評,甚至輕視譭謗。這樣不但他人心中不高興,自己可能感殘障的果報,以後受別人的排斥輕視。我們同人家談話時,也要敬語,尊敬對方,這是做人的本份。



勿思他人事

一般說對眾人不可以專看他的過錯,尤其是修學者,即使是不對,也不可以想他人的過錯,要盡量思惟自己的過錯。我們在修心,不可觀察他人做錯了甚麼,有時我們認為錯的,事實上沒有過錯,而是自己的錯。我們認為的,所顯現的相,不一定是真實的。假使他人真的有過錯,也不可想他的過錯,這樣會引起排斥他人的心態。所以,不但不觀過錯,還要對他生慈悲心。有時可以想他是佛菩薩示現,他們可能會顯現過失相,來考驗我們也說不定。從前在印度有五百多位修行者,他們正要渡河,河邊正好有位痲瘋病的老婆婆,她請求修行者帶她過河,這些高壯的瑜伽行者,連看都不屑一看,自己過去。其中四百九十九位,都不幫這位老婆婆,最後一位他想:今天有這個機會真難得,我應該幫她。於是就背著老婆婆渡河,當快要到對岸時,老婆婆忽然往空中飛,她是勝樂金剛,密宗的一位本尊,那時她就帶這位比丘到他的淨土去,其他的都沒有淨觀。

我們所看的相,事實上不一定是真實的。以前在安多有位名叫巴日若色,他跟幾個人去五台山朝聖,未到五台山之前,大家討論不管遇到好壞,都要觀他是文殊菩薩化身。傳說不管誰去五台山,文殊菩薩示現種種相讓你看到。他們登山,走了一段路,巴日若色迷了路,跟大家分開了,他見到一位老公公,坐在路旁縫鞋底,而且旁邊有很多鞋子,他覺得很驚訝,老公公把泡鞋皮的水給巴日若色喝,他就把那些水喝下,那時他觀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但事實上他也不知道,繼續往前走,走了一段回頭看,老公公巳經不見了。因為他喝了水,所以智慧大開,後來他在安多很有名。十三世達賴喇嘛去蒙古時,經過安多,安多的大眾,請十三世法王當回答者,讓其他格西辯論。因為巴日若色很有名,大家都認為他當日會參加,但他在辯論前去拜見法王,見到法王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他感動流淚哭泣,根本沒有辯論。現在我們看到法王,像普通人一樣,事實上不一樣。因此,我們看到的:有的可能是佛菩薩化身,有的可能是魔鬼,有的可能是普通人,無法按自已所看到的來肯定他是那一種人。世尊說像我才知道對方是那種人,你們對任何人不可輕視,不可譭謗。譭謗就造業,墮到地獄。

所以,不管看到什麼過錯,絕對不能把過錯認為是他的。要認為這個過錯,是自己的煩惱,才會看到他的過錯,應該這樣想。有的人自己有過錯不知道,而歸咎於他人。以前西藏有位老和尚,他住在三大寺裏。但一般和尚都在晚上辯論,辯完之後,還會繼續誦經典,他們坐在老和尚房外誦經,老和尚睡不著,因此罵那些和尚不體念他,就說像森林中野獸,晚間不睡一直叫。這是自己的過失,卻以為是他人的過失。我們要常常思惟:自己的過失,不是他人的過失,是自己的煩惱,把他人看成有過失。指責他人過失,自己的福德會損減;觀他人功德,自己的福德也會增長。所以要觀他人功德,不要看他人過失。



先治重煩惱

如果自己的貪心、瞋心、痴心很重,先要對治重煩惱。對治貪心,觀世間的一切過患,以及修不淨觀。譬如對物質起貪執,要修無常;對人起貪,那就修不淨觀,觀色身不過三十六不淨物。例如貪喝酒,那應該想喝酒的種種過患,而無一點益處。所以對於貪執的境,觀想它的過患,自然不會再起這種貪念;我們所貪的事物,往往都不是好的,是從無始以來,受到貪心的熏習,而生起的一種執著。觀想貪境的過患,貪的力量就會減弱;貪煩惱不生,心就可以平靜,修持容易得到效益。以瞋心來說,嫉妒他人的知慧、權力、財寶,常懷這種心,就無法好好修持。如果常起瞋心,對瞋心所緣境,觀想他是無始以來做過我的父母,對我有無量恩惠;另外要以慈憫心對治,自然瞋心不會再起。如果痴心重時,要多聽聞,多思惟學習,痴心慢慢減少。有的人一遇違緣,常常胡思亂想,像這種人應修取捨。我慢心強的人,思惟自己沒有功德,自己有很多缺點,要修緣起及界分別。所以,先對治重煩惱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之前,要先觀察自己現前生起甚麼心,若是煩惱心,要立刻對治,不然修行就無法安住在所緣上。



不求於果報

修學佛法一段時間,可能會想:希望我以後名聲遠播,可以得到他人供養。有的自己有點修持,可能會想:希望可以把自己的修持告訴別人,令他們尊敬我,禮拜我,也會供養我。然後又想很快得到神通,立刻成為很厲害的人,有些又希望自已立刻見到本尊示現。若是這樣修行,巳經走偏了,那時所修的果不會很好。真正的修行者,不是為名利,要生起的念頭,是在修行過程中,即使沒有飯吃,淪為乞丐我也願意。我們祈願希望成佛,得到解脫,這是可以的,但不能摻雜貪念的欲望。果必似因,應該想:我現在所造的業因,必然是類似的果,希望以後所感的果,是現在所造的因,我以後不可能得到無因之果。

格西本恭甲,他通常都在山洞中修行。有一天,一個人通知他,說有位他的贊助者,第二天要來拜見他。翌日早上,他很早起來,把住的地方打掃乾淨,供上供水,然後自己坐在一個墊上。他想:我已經清理的很乾淨,這位信徒來時,看到這樣乾淨,而且我要好好招待他。後來又想:我平時並未整理乾淨,早上也未燒香、供水,今天為何如此,如果為了三寶,為了佛法,那我應該每天都這樣,也不是為了修持。想一下,才知道是為了信徒,為了令供養他的信徒歡喜,所做的都是世間八法,不是為自己的修持,也不是虔誠心,而是為自己得到供養。他立刻起來拿一些灰土灑在供水上,也把屋裡弄髒,他邊灑邊說:把這塵土灑在世間八法上。他睡在床上,信徒來了問他為何這樣髒,他說平時也是如此。信徒心想上師可能另有用意,供了一些東西就走了。他的上師仲登巴知道了這回事,就說:「能把塵土灑在世間八法上的,只有本恭甲而已。」



















































修心七義教授  第六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日



幾天來已經把加行、正行、違緣轉成菩提道、明一生之修法、明修心之量都講授完了,現仍續講明修心三昧耶部分。



不求於果報

修學佛法時,往往希望做個美夢,佛菩薩的光照著我,加持我。這種想法,不一定馬上得到的。譬如色法,種下一粒種子,等到它發芽,需要一段時間。所謂修心要靠串習,然後慢慢增長;如果不肯常常串習,不但無法增長,而且也無法感果。因此靠修心能力的次第增長,必然會產生果報,我們不可希望一朝一夕就果報成熟。



莫噉雜毒食

有毒的食物是不可以吃的,當我們發現了食物有毒,會立刻把它丟棄。不管修那一種法,如果被我愛執、我執所控制,這等於有毒的食物。有些是為了今世的利益,所以學佛法;例如現前有些痛苦,心想修學佛法,痛苦就能消除,可以過好日子;有時害怕自己可能會發生不如意事,然後修學佛法,這些都是毒食。食物只要有一點毒,會給自已帶來很多病痛。同樣的,我們修學佛法只要意樂有點偏差,所修的法,如同毒食;雖然這樣做可以得到暫時的利益,但是究竟對自己無益的。有些雖不貪著今生的快樂與名聲,但為自己求後世好,不顧他人的利益,這種都是被我愛執所影響。有些想到今世很多痛苦,希望後世往生另一淨土,這也是我愛執作祟。意樂偏差,所修的法也偏了;沒有修持的人,做一件事之前,都會受意樂左右,直到知道意樂是錯誤的,才能把它改過來。

一件事情被我愛執所控制,可能都是不善的;如果是不善業,那根本不是在修學佛法。我執比較細微,當做一件事時,觀察我們的意樂,無法直接了解是否摻雜我執。但是意樂雖有摻雜我執,所造的業有一些仍是善的。譬如欲界、色界的一些神、天人,都是含有我執所造的善業。通常我們做事不摻雜我執,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常常思惟空性,然後去做一些佛事,那時才不會被我執所左右。只要所做的事,沒有摻雜我執,所造的善業,都能成為證得解脫或菩提之因;所做的事如果摻雜我執,那都是在輪迴中旋轉,不是得到解脫之正因。

我執是屬惑無記業,有摻雜我愛執,或世間八法,所造的業都是惡業。這是比較粗的我愛執,然而比較細的我愛執是我執,可能不一定是惡業。意樂是惡,所做出來的事,一定是惡的;起一個善心,所做出來的事,都是善的。意樂雖是無記業,所做出來的事,不一定是無記,有善也有惡。即使自己有我愛執和我執,但平時都在觀察它的過患,那所做的事,自然不會被他左右。我愛執和我執,在未証阿羅漢果之前,都還有這種心;但是只要証得見道位,這些我愛執和我執,就無法再造輪回的業。「見道無能引」,因為見道時,已經有個很強烈的心可以對治它,不會執著實有;因為可以對治,就不會被它所染污,被它所左右。我們不管做任何事之前,要觀察意樂的趣向是很重要的。所以,不管修任何佛法之前,要觀察自己的意樂,做事才不會被惡業所推動。

有些人在家時,遇到很多的困難,然後就想出家,出家時所起的意樂不是善的,但出家之後,聽到圓滿的佛法,認為以前的意樂是錯的,然後會好好改過,再依佛法行持,從此所造的業都是善的。彌勒日巴是因為親人侵佔他們的財產,而且一直虐待他們,首先學法是為了報復,要他親人受到損害,所以他學降冰雹,後來真的降冰雹把他親人的房子摧毀了,那時他母親認為自己兒子很有才能。他首先學法時,是起一種不良心態,也可以說是佛菩薩給他一種違緣,如果沒有違緣,可能無心找尋上師學法。因為他遇到了違緣,所以去找馬爾巴上師。同樣的,仲登巴上師也是遇到違緣,因為受到繼母的虐待,才會離家學法。

開始修學佛法,一般會摻雜世間八法,沒有的話就不會學佛,所以不摻雜是非常困難的。當我們修學佛法不斷增上時,慢慢能壓制世間八法的這顆心,自然可以對治我愛執及我執,一切所行就不會受到左右。



不求於深記

比較有善良心的人,不要為了一椿小事,同人家斤斤計較。譬如有人傷害你,不會立刻生氣,而且事後也能寬諒人家。我們修持修心七義,最主要是讓自己心地善良,寬宏大量。

藏文字面直譯:「你不需要去做善良的人。」修學佛法,是讓自己成為善良的人,而這裏為何不要求於善良?因為對象不同。有的人專做破壞佛法,或者有害於社會的事,要設法阻止他。譬如父母很有修養,兒子做壞事,就不可以像以往的一味疼愛,為了防止兒子做壞事,想盡辦法不再讓他做。學校的老師對行為不好的學生,必須特別處罰,還要迫他做些功課,一時可能不高興,過了幾年,他可能知道這位老師真的對我好。同樣的,有的人為了錢說些歪理,做歪法騙人,如果讓他一直做下去,很多人將會受害,他自己也可能墮三惡道;自己修持不好只會害自己,說邪法或相似邪法,那將會害很多人,這種人不能縱容他,我們要盡量防止,不希望他再做下去。但是首先要知道,有無能力阻止,如果有能力,要盡量阻止;如果真的無法阻止,要想:我要對他起慈悲心,我絕不受他影響。如果自己有能力,而不去阻止,在菩薩戒中是犯了重戒。

通常是不可以兩舌,但有時菩薩需要兩舌。譬如有位上師,說邪法,剛好有位菩薩,知道上師說的法不對,那時不要對這位上師和他弟子,生起討厭心態,要認為他們真得很可憐。起了這種心,然後在這中間,說離間語是可以的。但不要以不符合自己的概念為因,認為他所做的是對或錯,這是不可以的;如果真能讓上師不再說相似邪法,那菩薩是可以兩舌的,讓師徒分開,這是佛陀允許的。

舍利弗教很多弟子,所有弟子都是大乘種性的,而舍利弗說的小乘法。文殊師利菩薩得悉,就在中間離間,因此弟子就譭謗舍利弗,他們後世就到地獄去。舍利弗就問佛陀說:「我對弟子說小乘法,他們很快進入小乘道了,就在這當中,文殊師利菩薩來離間,他為何這樣?」佛陀說:「文殊師利菩薩想法,你不會知道的。」這些墮入地獄,不久又轉回人身,文殊師利菩薩教導大乘法,把他們都引入大乘道。如果舍利弗以他的方法,進入小乘,再他們進入大乘道要多費很多劫,文殊師利菩薩雖然讓他們墮入地獄,但只有很短時間。舍利弗才知道文殊師利菩薩的用意,自己的智慧,同菩薩有很大差別。

佛經說只要是悲心,傷害仇人是可以的。要衡量是暫時利益,或是究竟利益,如果是為了究竟利益,是可以這樣做的。如果自己沒有能力,阻止傳說相似法的人,可以想他是什麼轉世,所做的事我無法知道,他不是我所執著的那樣。如果有能力,要想現在讓他暫時受到一些傷害,但是以後我一定要度他。



勿作世諍罵

西藏有種民俗,類似相聲,誇大其詞,彼此玩笑似的對罵。如果自己想在中間,希望真的只對某一個人罵,讓他受我傷害,這是不可以的;只是讓別人開玩笑而已。真的起瞋心,讓對方不高興,不能這樣做的。修心人不應作世間諍罵。



不俟於狹路

如同人打架輸了,心存怨恨,等待機會報復;當他一個人時,趁其不備打他,或請朋友一起來處罰他。有些國家便衣警察,跟蹤一個人,把他所做的事記錄下來,列入黑名單,最後找到機會,讓他坐牢。團體當中很多這種情形,專找對方的差錯,表面上對他得很好,找一個機會可以揭發時,傷害對方,這都是搞政治或心胸狹窄人的行徑。最主要的是,對你不喜歡的人,暫時沒有機會,或是沒有能力,等到時機來臨,再行打擊報復。我們不可用這種方法,一直存心想陷害自己不喜歡的人。當你計劃找機會時,處心積慮,心中已飽受煩惱的痛苦,而最後達到目的時,又造了惡業,那又何苦呢!自己是佛教徒,不要做這種事。世間一般人可能認為他很能幹。



不可傷其要

同他人說話時,不可針對他的過錯,揭發出來,說他如何的不對。有的人會問一些讓他人生氣的問題,一直追根究底,其目的不外乎指責對方的過錯。所以,我們說話時,不可以特別指出他人的過失,這樣引起他人瞋心,自然而然自己就造了惡業。



氂載勿牛馱

氂牛是西藏的一種動物,比一般牛要壯大。氂牛載重比較多,氂牛可以載重的東西,不可以給普通牛馱,牠是無法承受的。同樣的,自己的過錯,不要都推到別人身上。譬如老師自己的責任,做錯了推到學生身上;大官把自己的過失,都推給老百姓;自己的過失,不可推給別人。另外是自己無法承擔的事情,不可推給別人做。不要認為自己辦得到,別人的能力也一定辦得到,而要別人非做不可。給人一種工作,一定要他能勝任才可以,不可強加於他人身上。同樣的,做主人不可以給僕人很多事情,這是違反修心三昧耶。

把自己的過錯,說是他人做的,這是一般當主管的普遍現象;自已做錯的事,將責任推卻給部屬承擔,這是世間常態。西藏有句俗語:「老師如果做錯了事,都認為是障礙,但是學生遇到事情,有一點過錯,老師就一直指責。」表示老師的過錯,是一種障礙,不是自己做錯的,是外緣。有權力的人做錯事,實際上是很大過錯,卻說是芝麻小事,並不是大了不起的過錯;一個沒有權力的人,做錯一點小事,不但苛責,甚至給予最嚴勵的處分。中共文革,十年酷劫,禍害無窮,事後說是四人幫做出來的,你信不信?像這樣就是氂載牛馱。自己做錯應由自已承擔,不要委過於人。



功利莫爭先

當一件事情完成了,然後搶先說:「這些都是我做的。」事情做得不好,躲在角落不吭聲,甚至說那些人真是很糟糕,告訴他們都不聽,所以做成這樣。這是功利爭先。功是自己立的,同別人無關;過是別人闖的,也同自己無關。如同合夥做生意,賺到一些錢,分利益時,想盡辦法得到更大的好處,讓他人吃虧。這些功利爭先的事,很容易發生在我們身上,尤其領導人;如果不是管理別人,可能性較少,這點要謹慎。社會上有很多這類事情,我們是修心者,特別要小心。



勿作邪法用

譬如想要得到很多的供養,對一些信徒很好;對信徒好,這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意樂不能弄錯,從佛法說,這是五種邪命之一。同樣的,為了現前的痛苦,心想如果修心,我的痛苦就會去除,這也算作邪法用。

有的人不去做求生之事,也不講求衛生,只是為了長壽,常常做長壽法會,也是邪法用;但是特別為了教法,為了除魔障,或利益有情等,情形不同是可以的。如果追求一時的快樂,而想去除現前的痛苦而修心,是作邪法用。要去除暫時的痛苦,永遠無法達到目的,即使今天不現,明天仍會產生,尤如大海浪潮,一波又一波,永遠無法靜止。

為了去除自己現前痛苦,而做某些事,是不會有結果;痛苦的根源,是從行苦而來,行苦從業,業從煩惱。所以要對治的是煩惱,煩惱對治住,痛苦自然消失。我們不如承擔暫時的痛苦,然後對治痛苦的主因;業如大海中的浪潮,煩惱猶如大海,沒有海自然沒有浪潮。法稱法師說:「只為了去除業,做些佛事是無用的。如果為了要去除業和煩惱,然後去做才有用。」有些人的修法理論是:心不作意。這樣修持,就不會造善業,也不會造惡業,自然以前造的業,就可以消除。他們舉例火,如果沒有木材,就不會一直燃燒,同樣的,我們要不再造業,只要不胡思亂想,舊業自然消除。這種說法,可能在台灣日本很多。有一位緬甸人,以前在圖書錧,就是教人這樣修法。如果只單獨想要清除業,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仍有煩惱,一定會造業。為了要去除煩惱,閉上眼睛嘴巴,不思善不思惡,心不作意,雖然暫時煩惱不生,但是無法斷除,仍將造業。譬如一些敗類,關在監牢中,一時無法為非作歹,只要離開監獄,故態復萌。

佛法上要我們持清淨戒律,但僅僅如此不是圓滿的,必須加上對治煩惱。譬如有些出家人,面對外境可能克制,遵守戒律,雖然免遭外人的譏譭,但是並未修心,只是戒律束縛而已,並不是究竟。古德說那只是把煩惱關在監獄中。遵守戒律、威儀規則,加上修心對治煩惱,所有福德智慧都會增長;我們不能為眼前的快樂,而放棄最究竟的目的。面對苦苦、壞苦,就會討厭它,速求遠離;而真正隨時隨地傷害我們的煩惱,卻能容忍,捨本逐末,只想除去暫時的痛苦,就是作邪法用。譬如一些違緣傷害,是以往造不善因所致,並不是現前能阻遏;所有痛苦的根本是煩惱,煩惱未斷,自然無法去除現前的痛苦。因此,所有仇人當中,最主要的是煩惱;而面對的所謂仇敵,不過是個幻影,傷害只是暫時,不可能直到未來;煩惱仇敵是無時不在傷害我們,從現在至無盡的未來。修心最主要是對治煩惱,消滅煩惱仇敵,才是正確的。莫作邪法用,是非常重要的。



天莫變成魔

為了自己得到利益助伴而求天拜神,但是這些天神反來害你,那就成了天變成魔。同樣,修學佛法為了成佛,為了利益眾生,如果意樂為世間八法,變成損害自己,辜負眾生,那就如天變成魔了。為了對治煩惱修學佛法,結果煩惱未對治,反而增加貪瞋痴;有的人修學幾年佛法,自認成就很高,然後就譭謗別人:「他能懂甚麼,不過如此而已。」目空一切,自命不凡,這就是天變成魔。

修學佛法是為了對治煩惱,不要增長煩惱的因和緣,才是天莫變成魔。有些人修心,並未對準目標,越修越糟,增長我慢;修心是讓自心平靜安寧,若是生起比較心、瞋恨心,這好比良藥並未對症反成毒藥,不但醫不了病,反而喪命。修學佛法是慢慢使煩惱消溶,開發智慧光明,這才是根本之道。

















修心七義教授    第七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樂支不求苦

樂支不求苦,是自己為了得到快樂,而讓他人受到痛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譬如有位常跟你有比較的人,他萬一做錯事,你就很高興;或者他失敗了,更加高興。有的受到他人的虐待,那時也可能想:希望他早一點死,早死就不會有人虐待。這都是為了自己快樂,希望別人受苦。另外像自己有個商店,對面也有一家,如果他們發生一些事情,自己就很高興,因為他們有了麻煩,自己生意就會好。譬如你們住這家飯店,但是對面及右邊,還有幾家,他們會想這些人都不來我們這裡住,而住在他們飯店,希望他們遇到很多麻煩,而且不會賺到錢。又因台灣來的團體都住這家,他們就會想這些台灣人都不太好,而且這家飯店也不好。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希望他人受害,像這種情形,大部分都發生在商人身上。

譬如巴基斯坦有內亂,或是發生什麼事情等,印度方面口裏會說真可憐,但是他們心裡很高興;印度這邊有內亂或災害,巴基斯坦方面也反應一樣。以前蘇聯與美國也是一樣。兩國敵對時,雙方都會有比較心。中共政權有時會秘密討論,如何分化印度與西藏,就秘密進行挑撥離間;有些政治理論,殺蛇先砍頭,要西藏流亡政府消失,一定要先傷害法王。中共為了不受西藏人民的抗議,就會做這種事;同樣的,西藏人只要中共有水災、地震等災害,他們就很高興。當毛澤東死時,他們心裡很高興。這些都是為自己安樂,然後希望他人受苦。

我們學辯論時,班級中跟你不相上下的人,希望他快點離開,以後就可以第一名。學校每年考試,畢業考試,我不會給他獎賞;有些辦事者建議應該給他們獎賞,這樣他們會努力讀書,但我從來不給;如果平時品性好,讀書也很用功,大家應該都知道;有些是在考試時可能運氣好,而多得幾分成為第一名,而平時用功的,一時運氣不好,考試成績不理想。所以我對他們說,名次不是很重要的,最主要是平時自己要用功。我們學校人數不很多,如果我對某些學生讚歎,其他學生會受不了,會生比較心,以後他們也想得到我的讚賞;給他們獎賞,是怕他們生起比較心。一般學校可以給他們獎賞,辯經學院這樣做是不太好,我們學佛修心的人,是要用很多方法來禁止生起比較心。

為了自己的快樂,然後讓他人遇到很多麻煩,遇到很多痛苦,遇到一些不吉利的事,常常這樣做,就是違犯了修心三昧耶。為了希望仇人,不要再做傷害的事,希望他們的瞋心,立刻消除,可以為他們做些善事。中共的領導人,一心想損害西藏人民的事,我常希望他們能消除這種心,我常祈禱。如果中共能夠改變民主政府,那十三億人民將受益,我只有祈禱,希望建立個民主政體。

有些根本不認識的人,他們在傳嚴重邪法,造嚴重惡業。你可以想他們在傳邪法,會傷害到很多人,而且自己會墮落到三惡道,因為那個人是跟自己毫無利害關係,但是你可以祈禱希望他趕快死,這種祈禱不是為自己,是為救社會大眾,以及說法人。在格西博多瓦時代,有一位格西叫謝秀,他知識廣博,原先是位很好的格西,後來有一村落發生動亂,這位格西是領導者。格西博多瓦想:如果他早三年死,就不會遇到戰亂,即使動亂發生,死于此次動亂。這時格西博多瓦說,多麼希望他在三年前死去,如果三年前他死去,那末他就是位持律上座,也會得到增上生;因為現在他牽涉在內,會造很多惡業,但現在他可能就會墮落。

如果我們常觀察自己的心,可以體驗到,原來是常常生起這種心,這時就要馬上對治,不能讓它生起。然後想他人的快樂,是前世造的善業,他人的功德果報。如能這樣,就是樂支不求苦。

樂支不求苦也包括為了追求一時的快樂做些事。例如為了自己的生活過的快樂,而去偷竊,結果可能到監獄去。為了升官發財,作奸犯科,本是為要得到快樂,而最後求得是痛苦,這是樂支求苦。為自己的安樂,化費很多精力,帶來很大痛苦。快樂有暫時及究竟:一種是暫時快樂,究竟不快樂;一種是暫時快樂,究竟也快樂;一種是暫時不快樂,究竟也不快樂;一種是暫時不快樂,究竟快樂。我們修慈心悲心時,暫時生起這種心時,自已心中很歡喜,這時暫時快樂,以後也快樂。有的為了暫時快樂,偷、搶、詐取等,這種人可能暫時一點生活上的快樂,但究竟是不會快樂。有的到深山修苦行,過著很多困苦的生活,但能承擔這些痛苦,他以後會得到快樂。譬如戰爭,不但暫時痛苦,以後也是痛苦。譬如屠夫,眼前可能得到很多錢財,但究竟只有痛苦。在這四種中,我們要斷的是現在痛苦,未來也是痛苦;暫時快樂,究竟不快樂,這是樂支求苦。暫時有些痛苦,究竟可以得到快樂,這些是我們要盡力行持的。暫時和究竟都可以得到快樂的,那是最圓滿的,我們盡力去實行,也容易做的。現前會受很多痛苦,但未來可以得到很多快樂,實行比較困難,但我們要下定決心,努力實行。世間上如送孩子上學,雖然對他們來說,是件苦事,但畢竟對他有益的,可以想像的到。以修法來講,現在好好修學,只要方法正確,以後肯定得到快樂。像有些未具共的修學,如皈依、菩提心,甚至因果也不太清楚,而想直接修密法,這等於是樂支求苦。意願很大,修不出果;如同水一直攪拌,不會浮出油來;沒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因,是無法得到果。如果按次第慢慢修,然後到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對你也不是很難,成果也很大。譬如要獲得博士學位,你不從小學、中學等次第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知道那種因,切實實行,才能感得所希望的果,這是樂支不求苦。

三昧耶講完了,三昧耶藏文直譯是嚴燒,意思是說:如果自己所承諾的不嚴格守護,將被獄火燒毀,故說嚴燒。但是這個學處的意義,如果暫時沒有做好,就是沒有行持,你不一定會墮落地獄。



第七、明修心學處



一貫眾瑜珈

不管是吃飯或走路,都要有修心的攝持。為了存活一定要吃飯,但不要對飯起貪心;吃飯為養身,可以修持佛法;為了要修持佛法,所以才吃飯。吃飯思惟飯的來源,粒粒皆艱辛,那是農夫辛苦所得,希望他們早日脫離痛苦,要這樣祈願。不管何時何地,都不要離修心的修持。譬如早晨起床,起一個牽引力,思惟我為了教法,為了度一切眾生,我要做些應該做的事。然後去做些事。在白天正在工作時,雖然未起這種心,但是所做的事,就是間接攝入。當你正在做時,可以生起為眾生做這些事。這種修心的力量,沒有消失的話,就是直接攝入。通常直接攝入比較困難;但是早晨牽引力很強,那自然一天當中,做任何事都會被攝住。

吃飯時我們要想,如經中說:「受餐如服藥,知量去貪瞋,不為肥驕慢,但欲住持身。」吃藥,是為了自己消除病痛,不是為了要長得很壯大,可以向人炫耀;心裡的病痛不是藥物可以去除的,所以吃飯要想:為了要除去心裡的病痛,我要修持;因為要修持,所以吃飯,因為修持必須要依靠身體。但是吃飯不能貪,也不要貪好厭壞,取其中道,吃飯主要為了養身。入行論云:「身體就是我們的僕人。」要觀想身體是我們學佛的僕人,沒有身體是無法修行;僕人如果好好工作,就得給好飯吃;如果這身體不能讓他好好修行,就不能給他好的飯吃。其實身體並不是很重要的,身材高大與瘦小,修學佛法沒有差別,不是真的利用身體,身體也不能帶到後世去,只是暫時利用而已,不是要什麼就給什麼。有些西方人把五天的辛苦工作所得,一天就把它化掉。有一次我到美國開會,旅社就在海邊,很多人游泳之後,又躺在海灘上。我問一位美國人,他們睡在那邊幹什麼?這位美國人就回答:「他們來浪費人生。」他們以為這是享樂,沒有什麼可想,心裡空虛,所以只有把所賺的化掉,然後又去辛苦工作,賺來的錢又一下化掉,惡性循環,這就是他們的人生觀。我們修心的人,早上出去工作,晚上回來可以坐著反省,做錯什麼,自己有錯則改,心平氣和時再修心,這樣自己會很快樂,也用不著到外面浪費時光。就以美國養老院和西藏人的養老院來比,美國養老院吃住的都很好,但老人心靈很空虛,臉上毫無表情,有的呆著看書,無法打發時間。年青時這些人可能賺過很多錢,進進出出很熱鬧,老了也沒人管他。西藏人的養老院,就像淨土,吃住當然不如美國,他們住在養老院,唸佛行善等,隨時都在這上面用功,他們會說非常快樂,法王的恩德。他們可以天天持咒,觀修、拜佛、讀經,清早起來繞塔,把所有的時用在法上,他們的內心很快樂。我常訪問過他們,談的是度母、六字大明咒等唸幾千幾萬遍,沒有打發不走時間的痛苦。

我們如果太貪執衣食住行,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痛苦,不要太貪執,自然就會快樂。我們自己得到的東西,要想是三寶的恩德,所以要供養三寶。我在西藏時,有位老師教導我,不管什麼時候,誰給你東西,都是三寶的恩德,得到東西然後馬上供養三寶,認為是三寶的,供完用的時候,要思惟三寶給的,我要遵照佛陀教誨實行。自從老師這樣教導之後,我都照著實行。雖然想都是三寶的,但是三寶不會把它拿走,你使用時不違反佛陀教誨就可以。一般心想我供的東西,佛陀也不會吃,我自己一定可以吃到,這種想法是不可以的,用時要想照佛陀教誨去用,吃的時候就不會起貪心瞋心。



一伏諸邪倒

有的修心時,遇到很多困難,很多不吉利的事,都會發生在身上,然後可能灰心喪志,這時要想這個緣,是讓我增長修心的緣,或是前生所造的業,現在感果;這時不要被這個境所牽走,要用這個修心,把它轉成菩提道用。那時候也可以觀想,現在開始修心就遇到逆緣痛苦,其他眾生也在修心,同樣的遇到逆緣和很多痛苦,希望他們所遇到的痛苦,都轉化成我遇到的逆緣,然後壓在不願修學的心上。有的剛開始修心,身體上就有很多痛苦,一切病都來了。好像有些人在工作時不會感覺痛苦,只要靜下來,這裡也痛那裡也痛,似乎一切痛苦都生起。當自己修心時遇到這些痛苦,應思惟這是很好的修心處境。這時應有堅定修心力,不被境所牽走、所控制、所影響。

通常我們在工作時,尤其是忙碌時,一些奇怪煩惱都不會生起,但一靜下來,立刻會想起他人傷害我,對我怎樣,我應該要怎樣對待他們,這種貪瞋的念頭像湧泉。小孩子如果有不如意,他馬上哭泣,但是給他一點東西吃,或者陪著玩,他就不哭了,心能轉移於外境,原來不如意的心不見了。通常我們不專注外境,靜下來時,一定會生起三毒,因為有很強烈的無始以來就串習的煩惱;所以有的人向內修心時,煩惱越來越多,這時要想:我認清我要對治的東西,我才要修心,你就來干擾,我要斷掉它。不要想不要修了。聖天菩薩說:「常常起貪心的人,要讓他多做一點事,他的貪心就不會起來。」讓貪執的人多做一點事,他會迷在外境上,就不會起貪心,但這只是暫時有益處而已;很會生氣的人,最好不要跟他說話,把他冷落在一邊,他雖然會一直生氣,他無法對人出氣,慢慢氣也消了,這也是對治煩惱的方法。

在修心時會有魔障干擾,但是不要被它們所轉,如果為了防止它們的侵害去修持,這樣不可以的,如果這樣做是違反三昧耶;應該想它們給我的違緣,可以增長我的修持,希望我能得到更多的違緣。如果遇到魔障而起瞋心時,不要被境所控制,隨著境轉,而自己要壓制這顆心,修心把它伏住,不讓它再生起,這就是一伏眾邪倒。



初後修二事

不管做任何事情,先要生起好的意樂,這個意樂不被我愛執所干擾。當自己做一件事時,要觀察是不是為自己,是不是摻雜我愛執。如果有這種意樂要對治它。往往我們做些事,都是有我愛執,如果有這種意樂,不要讓它生起;而要生起愛他人利益他人的心。所以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觀察自己的意樂。譬如你們來這裡請法聽法,是不是為了消除煩惱,如果只是來看看達隆沙拉,這個意樂就錯誤了。所以要常常觀察自己的心,你會覺得很奇怪,不觀察是不會發現自己錯誤的意樂。譬如當人家請你吃飯時,你會先看你喜歡吃的東西在那裡,這種心態很容易生起。譬如一位講經說法者,在未講之前觀察自己的意樂,是不是有名聞利養的心,有時會針對他所不喜歡的人,指桑罵槐。我們只要遇到一個小小的緣,我們都會胡思亂,都會被外緣牽制。我們初學者,起什麼念頭,要從心的另外一邊觀察,然後慢慢把這個念頭改正;由於自己不斷的串習,起一種意樂才會正確的。初後修二事的初,就是未做一件事之前,先觀察自己的意樂,這個意樂不要被三毒煩惱所干擾,然後修心時觀察自己的意樂,是不是有改變。

當自己做完善事,功德要迴向,迴向不要摻雜世間八法,是為了解脫,為了一切眾生,為了教法久住。自己首先起的意樂,和最後的結行,這當中沒有起不善的念頭,可以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同樣的祈願正法久住廣揚,能利益一切眾生。迴向和發願有點不同,迴向是自己已做功德迴向,迴向無上菩提,迴向利益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所造的善業,尤其是今日所造的善業,希望這個善業,能成為成佛及解脫之因,要迴向已造功德,這功德等於你要迴向的物品。

以祈禱發願來講,是未具有功德,祈願希望可以早日成佛,得到解脫,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祈願,因為還沒有迴向的物品,祈願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願才會去實現,願是能轉方向的。如龍樹菩薩說:「願之彊繩轉方向,精進馬便極催促,祈願度往解脫園。」當你造了很大的功德,如果在迴向當中摻雜世間八法,那功德也不會很大;不摻雜世間八法,才是清淨的迴向。





二境皆安忍

二境是突然獲得很大成就和遇到很大損失二者。當我們學些佛法,如學了廣論,自己可能認為懂得很多,就想靠這廣論,我就知道怎麼修行,生起了驕慢心,這就不對了。有時雖然不是付出很大的功夫,得到果報很大的話,要想這可能是魔障,這樣想就不會執著他,都是無自性的,如幻化的;如果這樣,自然修持佛法,魔障就比較小。如果認為懂得很多,那時會很驕傲,我慢心就生起,修學佛法就有很多障礙。我們修學佛法可能生起這種心,雖然繼續修行,但是意樂不對,而且自己資糧不足,然後未得到三寶加持,反而受到一些魔鬼的幫助,可能馬上得到一些神通;因為有一些神通,就展現神通教導別人,而名揚四方,得到利養,到後來他的修心消失,增長我慢等,就是受魔業。有些未得到本尊的加持,反而得到非人的加持。魔業有四十五種,有的人雖不化費很大功夫,馬上就懂很多經典,然後就有很多弟子,這就是魔業;有些暫時有很大的能力,可能替別人醫傷療病等,一吹傷就痊癒了,忽然變得很富有,後來就不再修行了,這些是魔業。當自己一時的智慧,或對某方面能力增長,要觀察是否用功得來的,或是魔的協助,那時要向三寶祈請:希望我所得的一切,不成為魔障。

有些在修持的時候,會夢到一些神同他授記,自己要觀察所授記同經典有無相違。有時魔可以顯現佛的像加持,你不會懷疑,因為還不清楚;有時魔顯現佛陀授記,教你如何如何,那時要觀察:是魔還是佛現身。可以好好的祈禱三寶,依照具相善知識的指導實行,如果是魔障就會慢慢消失。依照上師好好的修持,那時境還不斷顯現,那可能是佛的加持。証得加行道也會有很多數魔障示現干擾,所以要仔細觀察。利根者能當下了解是非,有些鈍根會落入魔障。

有一位未得格西的修行者,他回到家鄉,在一個山洞裏修行,他受到魔的加持,得到了神通,那時他卜卦非常準確,就有很多去卜卦。人家未到山洞之前,他就知道這個人為甚麼,來此地有何用意,如果是卜卦的,他為何來卜卦,遇到什麼因緣來到此地,他暸如指掌。那個人未進山洞,他已想好如何對他們說。因為康地有些人也迷信,所以很多人去卜卦,陸續不斷的,因此他成了很富裕的人。有一天他想是佛或是魔加持。後來他想到拉薩去,請教東奔仁波切。從山洞到拉薩的路,他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到了拉薩見到東奔仁波切,仁波切教他把所得的供品,統統供養三寶。他供養之後,以前的神通都沒有了。這時上師東奔仁波切教他讀般若八千頌;般若八千頌中說四十五種魔業,他讀完之後,才知道原來以前所得的神通,全都是魔業。後來上師教他暫時不要修較難的法,現在先把慈心悲心修好。

所以遇到魔的緣是非常多。如果修持修心七義,可能性是比較少,修密宗本尊以及空性可能性會比較大;光修心的話,大部份是修慈心悲心,所以可能性比較少。如果發現自己忽然有神通,知道的很多,或開智慧,這時不要去執著傲慢,可能就是魔的加持。有時一日之中突然成了鉅富,那時要想是魔給的,也可能是修持善業得來的;既得來的就要布施,做些有益眾生的事,不要認為是自已的,這一切都是相互依止緣起法,都是幻化,如果不善加利用,可能造很多惡業。

修學佛法有時會很多病,也損失很多時、傷心失望時,要思惟從無始以來,多麼窮困,也得過很多病,現在這病只是一些魔障,以後即使窮無立錐,當乞丐也不後悔,要有這種決心。有的人會想我不學佛,可能賺很多錢,如果沒有錢將來窮困,可能潦倒當乞丐睡路邊。這時要起一個心,即使我躺在路邊當乞丐也願意。無法生存在社會中,像隻流浪狗也心甘情願。

迦當巴的格西,有些類似的教誨,我們的心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在法上,為了法變成乞丐也願意,餓死也願意,這是很有意義的,歡喜這樣做,那就是在增長,就是放棄今世的一些快樂。























修心七義教授  第八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捨命護二戒

律儀等經典中所講總學處和此處所講修心三昧耶。二戒就是修心學處及三昧耶。三昧耶即使捨命也要守護;以學處與捨命來說,寧死護學處,二戒重於生命。經說:「寧可為護戒而捨命,不可為存活而犯禁戒。」犯戒死後生生世世墮落地獄受苦,為了護戒而死,離開了現在身,仍可以得到另一身體。雖然今世生命結束,後世可能得到增上生善趣;因無犯戒,則生生能遇善知識,聽聞佛法,也因此而能成佛,得到究竟的解脫。

今生只是極短暫的,以三世來說,非常渺小,即使多活二十年,快樂與痛苦,時間也是非常短促,來世是無盡處。如果能持淨戒,則能生生增上,得到生生的快樂。所以不可貪著短暫的快樂而犯戒,換來無盡的痛苦。戒的守護,有時取捨不同。佛說:「比丘不可滅生。」當時許多外道,為了考驗比丘,是否依照世尊教誨實行,在路上有許多長草,全部打結,比丘經過,必然折斷,解開也會斷,看他們如何處理。因為前後草都打結,他惟有安然坐地去世。後來有人告訴世尊,世尊說:「這種並不是很重要的,不用犧牲生命。」為了微細戒而犧牲,今生可能造更大福德,而喪失了機會。世尊說如為了微細戒,損失更大的機會,破戒是無妨的。

修心七義中的學處及三昧耶戒,我們要常起一種心:我要守護禁戒,即使捨命,我亦願意。証量較高的修行者,可以知道來生的去處,絕不破細微戒,而寧願捨命。我們今生未曾好好修,後世往何處,毫無把握;不得已破細微戒,而能造更大福德,更大的善業,那是可以的,否則寧願為守戒而捨命。因此應觀察利弊,衡量得失。

三昧耶戒及總學處,事實上不可違犯,支分細則,也不可說:「違犯了不要緊,這是小節。」譬如遇到一位破戒還俗的人,為了安慰他,說還俗不要緊,以我的看法,是不該說的。若為了安慰他,應該說:既然破戒了,那應該努力懺悔。所以三昧耶戒一般不可違犯,口上也不該說。



勤學三難事

三難事是初知煩惱難,中對治煩惱難,後斷除煩惱更難。我們在日常生活上,知道煩惱很困難,一天當中生幾千萬個都不知道,雖然知道貪心、瞋心、痴心的過患,卻不曉得那個是貪心瞋心痴心,因而忽略了一般的煩惱。有時違犯修心學處,往往不知道,晚上反省不見得能發現:今天到底犯了多少學處,多少三昧耶。自己生起煩惱不認識,但可能知道別人起瞋心,就是很難了知自己生起煩惱,所以也很難對治。

要斷煩惱,先要對治煩惱,對治煩惱須先了知煩惱的過患;不知道煩惱過患,當然要對治更難。瞋心的對治是慈悲心;當一個人生氣時,不可能立即平息,要平息之後,才能生起慈心和悲心。當我們觀修:願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眾生永離苦及苦因。可是遇到瞋境時,就無法想到;那時現起的是希望他受到傷害,或者不幸等,那裡有慈心和悲心。有的人雖修慈心和悲心,但對某種人生不起來。如行為不好,心地不善良的人,要生起慈悲心非常困難。所以認識煩惱難,要對治更難。

在大昭寺前有個人,曾經在辯經院當廚師,後來因為愛打架,被其他廚師趕走。他原在路邊討飯,我讓他工作,付給工資。開始一年當中,也能好好工作,以後就常跟人打架,其他廚師要我把他趕走,不然他們走。我只好給他一點錢讓他離開。他拿了錢喝酒吸煙化光了,後來求大昭寺給他工作。過了一年又開始打架,大昭寺趕他走,他拒絕離開,住在大昭寺一間房子裡,睡著不起來,大昭寺就不給他飯。後來管理員對我說,他幾天沒有吃飯,快要餓死了,希望我給他飯。我說給他飯吃可以,但不要說是我給的。但他吃飽了,有了力氣又打架,大昭寺認為這樣不行,還是趕他走,但他賴在房中不肯離開,他們叫我不要給他飯,我說不給飯吃會餓死。他們找保安局打電話給我,勸我不要給飯。我說:「照常理這種人,連水都不應供給,但是這裏是法王駐在地,而且法王教我們對眾生要修慈心悲心,如果有人在這裡餓死,一定會很奇怪。」他說:「對不起,我不曉得。」我繼續給他飯,他身體恢復了健康,我叫他去工作,每天給他一頓飯。差不多一個多星期,又不去工作,照樣睡覺,結果還是給他飯。世界上有些人心術不正,慈悲心很難生起。修心八頌:「彼雖非理妄加害,願仍視為善導師。」想起這偈頌,還是給他飯吃吧!

遇到一些行為及心地不善良的人,對他生起慈悲心,是非常困難,所以要常常思惟生起慈悲心,才有可能生起;對境要想可能是佛菩薩示現,考驗我們慈悲心真的堅固嗎?是否對眾生起慈悲心。當自認蠻有修持時,佛菩薩可能顯現一些相,一些心地不善的人,試探能否生起慈悲心。像常啼菩薩,他受到帝釋天王的考驗。

通常自己心中生煩惱,偶而犯修心學處及三昧耶,也無法知道,知道了也無法對治。好比有人裝得很窮,可憐他,給他工作,給他飯吃。後來他不但不尊敬,而且忘恩負義,可能就無法對他生起慈悲心,所以要對治實在很難。即使生起慈悲心,也很難把自己的瞋心去除。有一種心,慈悲的力量不夠大,然後瞋心依止它,立刻生氣起瞋心,這時連慈悲心也消失了。譬如首先同他相處,覺得很可憐,第二次一樣同情他,協助他。當他接二連三傷害你時,立即想到已經受害幾次,如果再受傷害,絕不放過他,心想不是第一次了,我要殺了他。瞋心太強烈時,即使生起對治的慈悲心,也無法壓抑瞋心。即使生起慈悲心,能對治瞋心,可以暫時不令生起而已,無法斷除瞋心。所以斷除三毒根源非常難,必須証得阿羅漢果。即使暫時不生三毒,而且這顆心很穩固,也要得到加行道。修心程度很高的人,生起瞋心能夠對治,令其不再生起。如果煩惱生起無法壓抑住,應立即暫時遠離面對的境。

修心分三階段,知道煩惱,對治煩惱,斷除煩惱。先當煩惱生起時,如何抓住它,如果可以壓抑住,就不會生起這顆心,但不能斷根。要常常思惟煩惱的過患,再修慈悲心對治煩惱;當無法對治時,即使生起慈悲心,貪心瞋心仍舊很強烈,要暫時遠離所對的境。慈悲心修持夠量的話,煩惱生起,即能立刻以慈悲心對治它。但慈悲心無法斷煩惱根源,斷煩惱根源要修苦諦行相,無常苦空無我,最重要的是無我,這就是勤學三難事。



取三主要因

一、對具德上師遵奉教誨。二、對修行取順緣信心,智慧精進等內順緣具足。三、具足隨順內順緣的所需。

有些開始時就很難找到一位具相上師,有時雖有具足德相的好上師,想要依止,也具足信心遵奉教誨,但往往遇到障礙。左右侍者惡劣,諸如此類,要想請教上師一些問題,就有很大困難。以前在西藏很多這樣情形,無法得到上師的指導。如同世間許多高位者,受左右包圍,下情不能上達的情形一樣。

我們要依止具相圓滿上師,願意依教奉行,中間最好不要有阻礙。例如依止的上師地位太高,無法常常見到,有問題也無法解決。所以最好要依止能很接近,常可請教問題,也能知道上師要我們做些什麼,用意何在。自己要虔誠尋找這種上師,先種下這種因,能遇到一位圓滿的上師,自己能夠依照上師教誨實行。

修學佛法過程中,順緣是很要緊的;資具缺乏無法修行,弟子太多無法修行,這些是外緣。自己內心的順緣,對上師具信心,自己要有智慧,要有精進心,也要有堅定的出離心。對上師具信心,才能依教奉行;如果缺少智慧,無法了解上師教導內涵;雖有智慧,不肯精進也是無用,那時智慧就像四肢發達的身體,徒具強壯的外型而已。

對今世暫時的快樂,不生厭離心,往往順著外境轉,雖對上師具有虔誠心等緣也無用。有了出離心,內外順緣雖不很圓滿,內心也不會畏縮。以我們來說,不具足外在順緣,很難修行;但有修持的人,雖未具足外在順緣,因真誠精進修行,也能自然解決。我在拉薩認識一位住拉達克修行者,雖對佛法了解不多,但心地善良,也有修持。有次在山中修行,下大雪無法出外,生一場大病,想點火取暖,無法起床,外面也不可能有人來,心想死定了。後來有人敲門,他覺得很奇怪,但也不在意這個,他看到一個人進來,起火燒飯,一句話也沒說就走了。吃飯之後,病也慢慢痊癒,慢慢雪也化了,那時村民們都以為他去逝了,前去看時,他還好好的,大家都很驚訝。後來他下山到村裏降神問法,神說:「你生病時有個人幫助你,那就是我。」如果真誠精進修行,逆緣也會轉成菩提道用,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

我們今生所領受的快樂與痛苦,都是前世所造的善因或惡因,所獲得的果報。常作如是思惟,則能減少煩惱生起,以及消除業障有很大益處。即使目前無法承擔他人痛苦,但要承擔自己的痛苦。

現在講授取三主要因的上師,必須具圓滿德相的,不是一般的上師。我們去聽聞佛法,不用想他就是我的上師,先不要依止,要聽他說的是正法或相似法,再去聽其他的人說法,信從多聞來。觀察他的行為,或者真的很有修持,再聽學佛的人,他們的觀感,如果是位好上師,人人都會稱讚,要注意這點。有些教理不通,外表看不出來,從說法可以知道;有些教理精通,較重名利。有人問法稱法師:「修行要有一位具德相上師,所以要知道誰是具德;修學佛法要知道法,學佛法要依止上師,那一個要先做?」法稱法師說:「自己程度很高,可以知道上師的程度;初學者知道很少,同樣的上師也不需知道很多,有能力教就可以。」

我們可以觀察上師的言行,聽他說些什麼法,能知道他是什麼程度,先探聽這位上師,再去依止;但也不能全靠外人傳說,就立刻依止,要多觀察他的行為,說的是不是佛法,是不是精通你所需要的,這點很重要。行為正確,無法知道,長久相處才能了解,自己認為可以依止才依止,如果不合乎當你上師的條件,那只是法友而已。



修三不退失

一、對善知識敬信心不退。二、修學菩提心教授的歡喜心不退轉。三、護學處不放逸不退失,要有慚愧心。

對上師不退的敬信心,要依靠觀想上師的種種功德,才能生起。如果上師不具功德,無從觀想他的功德,那麼生敬信心就很困難。對上師生敬信心有二種方法:一是上師身口意的功德。一是上師所說的法,是非常尊貴,稀有難得的,因此上師也是尊貴具恩德的。如果迷信太強,也很危險,可能有很多機會獲得非善知識。

上師不能對弟子說:「你要依止我。」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弟子認為應該依止,而自己願意依止;上師可以教導該如何依止,但不可以說你要如何依止我。至於生起依止上師的心,不管這顆心有多麼強烈,是由自己生起,上師不可以強迫生起。法王說:「『萬行觀善』這種看法是毒。」大家聽了懷疑為什麼是毒?法王的意思,如果自己可以觀想別人所做的事,只是顯現,這樣是對的,是很好的修行方法;若用在公事上或對他人,那就是一種毒。敬信心要從內心修持,不是上師教導說:「你要尊敬我,遵照我的行為做。」可以觀想:我依止上師,知道該如何取善心,如何斷除煩惱,比財寶猶珍貴,因為珍貴的法,是由他說的。自然起敬信心,這些都是從內心做起,不是外在的。

對修心不能生起,不退轉的歡喜心,因為不知修心的功德,自然不會生起;經典所說的修心勝利,要常常思惟;了知修心的勝利,不教也會自動修持。欲為勤依,有了歡喜心,再困難也會設法克服。所以應常思惟修心的勝利,生起不退轉的歡喜心。

經常思惟我是修心者,不能做些愧對自己,愧對他人的事。心的力量是很強的,常起慚愧心,行為就會善良,不會放逸,自己應做的立刻實行。世尊說:「不放逸是甘露的根源,放逸的人,如同死屍。」不放逸如同甘露的盛器,一切功德都能積聚;放逸的人如同行屍走肉,只是外表像人。慚是對自己,愧是對別人。認清自己的身份,應盡自己的責任。譬如自己是比丘,不能做些違背戒律的事,已經對三世諸佛承許,應盡遵守承許的責任,否則對不起自己,而且諸佛菩薩也不高興,師長父母傷心,所以應立即停止惡行。我是修心者,不應違犯修心學處,以及修心三昧耶,如果違犯,就不能獲得好的果報,同時遭到他人譭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他人。沒有慚愧心的人,猶如裸體行,不但世人譏笑,自己也會覺得羞恥。有了慚愧心,自然不敢放逸,修學佛法也能不斷增長。



具三不捨離

修學佛法不離身口意三業,身業是供養禮拜,供品可以觀想所得到的一切,供養三寶,這是內心供養;自己所得一切物,供養三寶,這是外供養。西藏人都喜歡禮拜及供養。家中設有佛堂的話,常供油燈、花、燒香、水等。餐前先行供養,這樣做一直都在增長功德。供水意義很大,而且人人都能辦到,燒香拜佛、繞塔、懺悔,隨時隨地均可行,這都是身業。

讀誦經典,以及常唸皈依,讚佛功德,持誦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心咒,祈願文等,這些是口業。心中常修慈悲空性,生起歡喜心等意業。因此,供養禮拜、唸誦、修慈悲空性這三個不可捨離。



於境無偏黨

如果對親人、歡喜的人,生慈悲心比較容易,對仇人、討厭的人,要生慈悲心較困難,所以要特別著重這些境修心。其實有些並不是自己的仇人,可能因為行為見解不同,然後變成仇人;有的因為上一輩的怨隙,自己變成與他有仇;有的因為朋友的仇人,變成自己的仇人;有的因為自己前生傷害他,而今生對自己不友善;有的是前生沒有愛他,於是現在討厭你。如果對以上的境修慈悲心,自然修心不會退失;所以面對這些境,要不斷串習修心。如果對境無法修慈悲心,那先暫時離開他,慢慢的再觀想,用種種理由思惟,然後對他生起慈悲心。西藏有一種氂牛,如果跟其他氂牛鬥輸了,牠會離開到很遠地方,吃草練身,然後回來找原來的那隻氂牛鬥,如果輸了又離開到遠方,吃壯了回來再鬥。放牛的人最怕他們鬥,輸了跑掉,贏了吼叫,所以給牠們吃好草。我們修心也一樣,對境無法修心時,先離開一下,回頭再面對他。

對自己的上師、父母要特別思惟功德修心,要有敬信心,才能增長福德;上師於法上對我們有很大恩德,沒有敬信心,會造很多惡業,父母也一樣。像電一樣,善巧應用,可以得到很多益處,不曉得使用,則會受到傷害。我們不要變成:「世間所有人都能對他生慈悲心,唯獨這個人我辦不到。」如果這樣修心就會退失。



不待眾緣備

修心不是依靠外境,順緣或是逆緣;有的人遇到順緣才能修,遇到逆緣就無法修,隨著外境轉。不管外境逆順,針對自己內心改善,不斷增長。有時真的遇到逆緣,諸如生場重病,就無法修心;有的修心時,有許多困難阻礙,自己灰心喪志。不管外境如何,內心如何,順緣逆緣,都是修心的機會,要一直不斷串習,才能增長。



今當修諸要

已經聽聞修心學處,自己相信是可行的,從今日起應決心好好修持。假使知道了修心的勝利,不修的過患,而遲遲不肯努力修持,那真是罪業重大,從此永無脫離輪迴之期。不知如何修心之人,情尤可原,但佛菩薩會覺得他們很可憐。我們既然知道了,修心的勝利與過患,而且也知道修心方法,應該決心從今日起,立刻實行。西藏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在山中斷了腿,變成殘廢,他的同伴先走了,一個人坐在路旁,下面是懸崖,他想自殺了結,縱身一躍,恰巧有隻斑馬經過,掉在斑馬身上,他就騎著斑馬邊走邊唱,斑馬跑的很快,其他同伴看他騎斑馬唱歌,問他為何那麼高興。他說:「今生有幸第一次騎上斑馬,不唱歌等待何時。」我們既然知道修心方法,不立刻修,等待何時?





修心七義教授    第九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於境無偏黨 遍深研眾善

於境無偏黨,是對有情或非有情的慈悲,不可以有分別,應思惟都是往昔所造的因緣,一切如幻化。對有情如怨親中庸,應持以平等心,特別對怨仇要有慈悲心,應該思惟,遇到一切境都與夙業有關。如看到山明水秀,一切好風光,美妙的花園等,也同樣與夙業關聯;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思惟因果絲毫不爽,生起歡喜心。對一切可意境,都是善的勢力所感,努力培植一切善因,不受時空所限。



勿作顛倒知

勿作顛倒知分六:一、忍辱顛倒。二、求心顛倒。三、味著顛倒。四、悲人顛倒。五、欲心顛倒。六、隨喜顛倒。

一、忍辱顛倒。該忍不肯忍,不該忍而強忍,這是忍辱顛倒。如許多無意義的事,能忍受多大的痛苦去做,而真正有意義的事,反而不能忍辱,這是顛倒。為名利、為生活,忍受許多的痛苦,在所不惜想獲得它,而樂此不疲,都能忍受;而修持佛法,真正有意義,而能得到解脫之樂,化短暫時間,無法忍受,捨棄不為。遊樂嬉戲,再辛苦也不覺得是苦事;好勇鬥狠雖受痛苦,甚至生命危險,只為贏得對方,或得更多名聲或錢財,而能忍受。有時為了一件芝麻小事而大發雷霆,爭得臉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不能忍辱。為了一些毫無意義的事,化費很多時間,忍受痛苦去做,都是顛倒。又如學徒不學習而放逸,或有人做違法之事,自己有能力阻止而不阻止修忍。同樣地,小偷強盜橫行鄉里,損害民眾,政府置之不理,也是忍辱顛倒。

二、求心顛倒。例如修學佛法,可以得到解脫之樂,而不生希求心,然而對無常的名聞利養,金銀財寶,努力不計多大辛苦,希求取得。經商為了賺錢,可以不眠不休,要是教他好好修學佛法,不生希求心,一下睡著了,這是求心顛倒。

三、味著顛倒。在世間上曾經歷過的,自認為是好的,一直念念不忘,希望繼續得到那些好處,這是味著顛倒。如喝酒的人,他想到喝酒是快樂,一直想喝,許多不良嗜好,皆由味著顛倒而來的。對一切經歷的快樂與痛苦,快樂的希望永恒,痛苦的希望盡速遠離,永遠不要降臨在自已身上,一直如此作意。

四、悲人顛倒。對該悲憫的人而不悲憫,不該悲憫的反而去悲憫。譬如一位修行者,他修苦行,對食衣住行並不重視,他希求的是解脫,而卻去輕視他、悲憫他,這是悲人顛倒。

有位修行人,他要去拉薩,因為包袱太重,當他坐下休息,無法站起來。當時有位貴族夫人騎馬經過,看到這種情況,說他很可憐,就走開了。但又回來給他一些餅。後來這位和尚,修持到最高位加登志巴,那位貴族夫人轉世為和尚房中的狗,和尚知道他的前世,常常餵餅。因為供養和尚餅,所以今生有餅吃。隆獨喇嘛年青時,有一次走了遠路,就在路邊休息,有位貴族走過,看到這幅情形說:「願我不要成為這種地步!」。隆獨喇嘛回答:「你不需發此願,你不可能成為像我一樣,我是為法而辛苦,你們郤為世間八法而忙碌,才是真正可憐。」因此對修行者過儉樸生活,應該讚歎歡喜,不要覺得可憐;如果對不該可憐的境,而生可憐的心,那就是悲人顛倒。

所以,對境時要觀察,該起悲心時悲心,不該悲心時生悲心,就是顛倒。若為世人的病痛而起悲心,而真正的生死輪迴痛苦,而不生悲心,也是悲人顛倒。我們不可能除盡苦苦,如果能斷所依的行苦,苦苦壞苦自然消失了。眾生真正的痛苦,不是一般的苦苦,而真正的因是行苦,行苦是苦苦壞苦的根源。而行苦的因是煩惱,應該令他了知煩惱,斷除煩惱,而自然而然的行苦、壞苦、苦苦都消失了。苦苦只有欲界有,光對苦苦起悲心,就無法對色界無色界眾生起悲心;能幫助脫離行苦,就能對六道眾生起悲心。三界都受行苦逼迫,行苦不斷,苦苦無法斷,大修行者也要承擔苦苦,希望修行者離開苦苦,那就是悲人顛倒。對不需要生悲心而生悲心,那種悲心是沒有力量登往上上道。

五、欲心顛倒。貪求世間的五欲,往往付出很多代價,護親滅敵。而對正法,卻不能生起好樂心,這是欲心顛倒。父母希望兒女出人頭地,並不希望他們好好學佛;對親人特別照顧,非親則置之不理;老師對自己學生,另眼看待,不是自己學生,漠不關心,這也是欲心顛倒。上師對自己該護的弟子法友漠不關心,而照顧自己的親友。

六、隨喜顛倒。不該隨喜而隨喜,該隨喜而不隨喜,就是顛倒。父母對兒女同別人打架,勝利回來,稱讚他很了不起,輸了罵一頓;看人家打架,打的很劇烈就隨喜:「打得精彩。」看到他人努力世間八法上就隨喜,但對修學佛法非常精進,應該隨喜而不隨喜。仇人或他人遇到苦難,就會隨喜苦難,而自己或親人有苦難不忍心。對有財勢的人隨喜,修行人不隨喜。這都是顛倒。

別人行善,不論大小,我們都應該隨喜,能使他們生歡喜心,繼續造善業,善業增長,自己也會得到利益。如果別人造惡業而隨喜,不但增長他的惡業,自己不當的隨喜,自己也會得到障礙。不該隨喜而隨喜,將會造成自己痛苦的因。我們要隨喜的是上從諸佛的功德下至他人最微小的善根,令我們功德增長,對修心也有益處。



不可以輕急

輕急就是朝三暮四,想到那裡就做,過一下又改變,終無成就。如修某一法門修不下去,就去拜佛,拜佛也拜不下去,又開始念咒,最後什麼都學不下去,好像大象洗澡,天氣炎熱時急忙跑到河中洗,上岸後又在地上打滾,弄髒了又下去洗,永遠洗不淨。如此修行不會有進長,也就是輕急。

那末自己所修法一直不能換新嗎?也不對。經上說除般若度,其他都如船筏,已到達彼岸,可以直往前走,不必背著船了。如是初學者,開始唸佛,後來著重聞思,唸佛等為次要,專心思惟觀修。修學到某一程度後,就可以把重要的和利益較大的保持,其他就可以慢慢放棄。那末以前所學就無用了嗎?也不是。那些都成了修持增廣增上的順緣,並不是以前的修學錯誤,這也是佛法不共的殊勝。

修學佛法是為了解脫,但是求解脫不是一生的事,必須生生增上,所以不能從某一部分修持就足夠,修行過程是要不斷改進;譬如以前只求自我解脫,現在看到一切如母有情受苦,而發心成正等覺;初學比較粗淺,漸漸越深越廣,改變全看我們修心的需要而定。若自已成了一位能修持般若度的人,從現在起一切修持都要涵蓋在內,直到成佛不可懈怠。同樣,此處所講修心七義修持也漸漸配合智慧波羅蜜的修持,直到成佛都需要的修持。



徹底善修習

修心時不要有懷疑心,修這些是不是有益處?我能不能修?絕不可有此心態;對一個法門必須毫無懷疑,才決定去修。首先我們可能無法決定,應修何種法門,必須多讀經論,了解應該如何修行,這時就能知道正磪方向,不會有懷疑了。一個法不只眼前有用,而在未成佛之前都需要的,自己對這一個法,要有不共的信心。如果對一種法,不知道有沒有用,猛然立即修習,可能懷疑到底有沒有益處,信心不夠強,也不曉得對不對,不會有興趣修行,所以先要知道方法,然後徹底善修習。如學辯論,有的先下很大決心去學,有些辯論後才學,有些怕師長指責勉強學,這樣就會懷疑,「學了到底有沒有用。」信心退失,就想找工作,或者到國外去等等。這種人抱兩種心態,連書也讀不好,還談什麼修行。

真的想修心的人,會把世間雜事漸漸拋棄,以佛法為前題,這種修心才能不斷增長;修心時對小事不必太執著,只要認為初中後都有益的,認真實行,即使餓死,甚至仇人傷害,亦毫無後悔之心。修學佛學不是短期即能感果,是需要生生世世修的,直到果報顯現,均能善巧修心,這就是徹底善修習。



觀察令解脫

經過不斷修心,以尋伺觀察,先對治重煩惱,煩惱慢慢減輕不生了,但要仔細觀察,煩惱果真是斷了,或者只是暫時不生而已,或是斷一分煩惱。這時要經過考驗,面對或作意貪境、瞋境時,心中是如何反應;未經考驗,有時煩惱不生時,以為煩惱斷了,証得阿羅漢果,我慢心生起,以前的修心,慢慢退失。如果知道只是煩惱暫時不生,那麼要小心防護,不令生起。

經過一段時間修心,觀察自己行為,是不是同以前有差別,發現以往錯誤的行為改了,做得比從前好,應該生隨喜心;若是依然如故,則可能方法未入要。修心前觀察自己的心態,修心後再觀察心的動向,兩者有何不同。有的本來心地善良,結果修心後起了我慢,這是方法錯誤,應該更正。有的人稍有一點修持,就生起我慢,應該思惟:我的煩惱未斷,只是暫時不生,同一般人一樣呀!就不會生我慢心。曾經有位出離心很強,但不知修行方法的人,到了達隆沙拉山上修行。過了三年下山,他說:「彌勒日巴可能也不過如此,他一輩子修行,可能比我好不到那裡。」後來大家都稱呼他為彌勒日巴。過了幾年生了一場大病,住進醫院,病好了又上山,這樣醫院進出兩三次,最後還俗了,再也不敢到達隆沙拉。起了我慢心,修行立即退失,可惜他有一顆想修行的心,但不知修行方法。

另外一句是「尋伺令解脫」,依尋伺二心所得到解脫,意思差不多。尋是觀察粗心所,伺是觀察較細微境的心所。修心時觀察心念(意樂)是不是摻雜我愛執,是不是煩惱干擾,迴向時是不是為世間八法,抑或出世法,或者無上菩提。常常尋伺,就能不被煩惱干擾;不但佛法要尋伺,一般事也要尋伺。

一般人在修行時,稱自己沒有起煩惱,只是散亂心。例如我們修習修心七義,若無正知正念修持就成一片空白;靜坐時內心散亂,他想自己在修行,但事實散亂心就是煩惱;有許多人好像在修行,內心則相反,胡思亂想。這些不加以觀察,均成為修心的障礙。以前西藏有位修行人,名竹巴滾列,他的外表穿著像乞丐。有一天到一戶貴族家借住,僕人對他說沒有特別的住處,要住只有那邊牛棚,他就去住,外表似睡,內心在修行。主人則在高樓中靜坐,因為他有神通,注意主人到底在想什麼。那位主人有位女兒,他想招一位女婿,不曉得該招誰,招甲人品不錯,可是沒有財產,招乙雖然有錢,但沒有學問;後來想到有一富有人家,兒子也不錯,將來一定可以協助他。對象找到了,不知請誰去說媒,最後想到家中老僕人,他認得他們,這是最適當的,就叫去說媒。如果說定了,要把女婿接回來,那應該辦個大喜事,他又想到牛棚中兩隻氂牛,一隻壯的肉比較多,就殺那隻吧!看起來在修行,心中卻想殺氂牛。竹巴滾列就到他關房外敲門,主人很生氣的說:「你沒有看到門外寫我在閉關嗎?」他問:「你真的閉關修行嗎?」主人答:「當然,我在修行。」他說:「你不在修行,你想招女婿,請人說媒,並且想殺氂牛宴客。」主人不好意思說:「你就是聞名的竹巴滾列嗎?」他回答:「一般人都這樣叫我。」看起來像修行樣子,心中胡思亂想。五世法王正在閉關,房中有尊佛像未穿衣,他想拉薩那一家店買綢緞,替佛像做衣服,巴古淺疆就到五世法王房外敲門。法王說:「你沒有看到門外寫閉關嗎?」他說:「法王!你是怎麼閉關的,你剛才到拉薩市場買綢緞!」所以我們修心時別胡思亂想,要當心呀!有人會知道的。



勿作矜夸念

一位修心者,本身並無修持,外表似是很有修行,誇讚自己;有的人並無本領,而自吹可以替人驅除魔障,騙取財物;有的自己並無實學,假藉他人聲望,抬高自己身份,稱揚自己了不起,誇耀自己功德。特別是服務大眾的,就會想到自己最好;如果持戒嚴謹,就想到別人應該對他恭敬;讀了一些經書,就自稱智識廣博,這都是矜夸念。有些為了坐位的排列而爭吵,認為自己被貶低身份;也有因為坐位高低而爭吵,認為不以他的功德身份佈置。爭吵座位排列前後高低,都是認為自己很有成就,其實前後高低,有何不同。

仲登巴邀請阿底峽尊者到衛藏。尊者本來要回印度,因為尼泊爾邊界戰爭,無法回去,仲登巴寫信到衛藏,請他們迎接。信中寫迎接人某某等等,當時有位有名望的堪布若頓尊珠央中,請他也去迎接,但是信中沒有他的名字,他雖很生氣,可是他仍舊去了。他想不管如何,我絕不能在「等等」中,仲登巴那班人有什麼了不起。他並未把尊者請到衛藏,卻把他帶到南方,自認佛法精通,不把他們放在眼裏,自己講經,讓尊者住在簡陋的屋內。過了兩個月,尊者寫了封信給仲登巴,說這位堪布像轉輪王,勢力非常大,他像這國土中的餓鬼,趕快來接他。仲登巴失去尊者的訊息,收到信後立刻趕去,知道堪布氣量狹窄,如果直接迎接,必然受到堪布的阻撓,就偷偷去拜見尊者,他在河的那邊準備馬匹。尊者臨晨逃走,堪布發現了騎馬追到河邊,尊者已經上船,堪布請他不要走。尊者說:「我住了兩個多月,並未利益到什麼,你要的話,我把帽子給你。」說完就把帽子丟給他,後來這位堪布很尊敬尊者。

這是因為名字被列在「等等」中,釀成一場風波,所以你們以後請大人物時,不要把名字列在「等等」中。有許多人從外表看,似乎很有修持,內心我慢卻很重,當你說話稍不小心,就生起氣來;有的外表似乎很謙虛,說話時更要小心;有的覺得自己戒持的很好,一切都做的很好。對這種說話要特別慎重,很多人有矜夸念。

在三大寺有一類人會被稱為"有肉髻者",是指內心不調,而外表裝做很謙虛、很有修持的樣子。我剛到哲蚌寺時,出離心很強,持戒也嚴格,大家都說我頭上有肉髻,上課時同學說話或說錯,我會立刻生氣,許多本來要好的同學,就慢慢疏遠;他們說我變了,我想以前常跟他們說笑,現在為何如此,這是好或是壞?我的謙虛好像裝出自己有肉髻?於是我想摘肉髻,我立刻改變了,同他們一起走走談談,這樣肉髻就不見了。有的認為自己是修心者,自己是出家眾,慢心立刻生起。

一切痛苦和快樂都由分別而來,事實上沒有真正的痛苦與快樂,都是無自性的。我們遇到痛苦時,想到那是痛苦的,就會感覺到很痛苦。心裡想這輩子不曉得將如何,憂心忡忡,結果受不了就發瘋了;因為痛苦起分別心,由分別心受痛起苦。例如有位好友,當你發現跟別人很接近,你就會懷疑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了,由於分別心,所以生起疑心。

有一對年青夫婦,看來很親密。有人就對修行者阿古頓巴說:「你看他們多麼親蜜!」阿古頓巴說:「他們馬上就要吵架,我可以讓他們立刻吵架。」阿古頓巴站起來,向年青婦人招手,請她過來,阿古頓巴在她耳邊嘀嘀咕咕,裝作說話的樣子,然後叫他回去。丈夫問她說什麼,妻子回答不知道說什麼,聽不清楚,丈夫有點懷疑。阿古頓巴又招手請男的過來,同樣地在他耳邊嘀咕一下,叫他回去。妻子問丈夫說什麼,丈夫回答不清楚他說什麼,反正就是沒有聽到,妻子說:「你們之間一定有秘密不讓我知道」。丈夫也同樣說他們之間有秘密,兩人由吵架而打架。阿古頓巴說:「你看現在他們打架了。」這都是由懷疑心而來的。









修心七義教授     第十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氣量勿狹隘

忿是瞋心的支分,比如有人說你不好,或者看到他人行為不善,然後心中起忿怒心。我們在修心過程,會有很多同我們唱反調的,不是修心的,忙著世間法的。我們會想這些人不好,做壞事,不好好學佛,會對他們生氣、不歡喜,這是氣量狹隘。

以我來說,不是要主持校務,是想住持教法,有心保護教法,看到有些人,雖然了解佛法,但說的佛法不對,心裡不太高興,不忍心讓他損法,就會生瞋怒之心,這也是氣量狹隘。真正來說應該對他觀想,觀他的功。我想眾生根基不同,有些真的為住持教法,有些在破壞教法,所以也不用太執著,看不慣他們而起瞋心,也沒有用處。如果認識破壞教法的人,可以向他解釋,若無法勸他,也不要生氣,對他沒有好處,對自己也沒有好處。其實一位真正的修行者,看到他人做惡事,或者行為不善的,也會對他生瞋心,不喜歡心。

思惟自己生氣,沒有好處只有害處。世間上眾生種類繁多,而且不一定是他錯,可能自己看錯;而且對他們生氣,或罵他們都是不對的,對他人惡口生瞋心,對自己無益。所以當我們勸人時,先思惟說這些話,是否對他有益處,倘無益處不要說,引起自己生氣受痛苦。有時心想勸他可能會聽,結果是適得其反。這時應想:我勸他不聽反而生氣,已盡我的能力,我為利他,這不是我的過錯。安慰自己,不可對他生氣。實際上有時真的有利他的意樂,勸他反受其罵,那時可能生煩惱,起憤怒心,也許是自己說的不善巧。

父母希望兒女成為有用的人,栽培他,要什麼給什麼,但是不如所願,讓自己失望,一定很生氣。這時要想自己已盡最大能力,不是自己的過錯。因為自己沒有神通,無法知道怎樣才好,不要太執著吧。例如世間許多事情,當你滿懷希望教人做,甚至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全部放棄,辜負你的期望,所以你討厭他,起了忿恨心。一個陌生人,找你麻煩,甚至打架,你不會很恨他;假使一位受你恩惠的朋友,無理取鬧,找你打架,你一定會痛恨不已。這時忿怒的話,修心一定會退失。

世間上類似這種事情,發生了太多。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應該思惟:我付出所有能力,幫助他,而今他找我麻煩,錯不在我,如果我對他生氣,不是前功盡棄嗎?我只有忍辱就對了。進一步想,可能我前生對他忘恩負義,才會得到這種果報,這個因是自己種的,我要承受,要忍辱,而且是得到最好的修忍辱對象。經上說忍辱是最難實行的;如能實行,就是種下一個成佛的因,亦即解脫殊勝因。

對普通不相干的陌生人,修忍辱比較容易;但是對摯友親人,當他們損害你時,要修忍辱就很難了。對非親或陌生人修忍辱,好像沒有戰爭時的演習一樣,演習時沒有遇到敵人,膽子壯得很,等到真正作戰時,就不是那末回事。一般人看起來都能把忍辱修得很好,但是遇到傷害你的境時,你就毫無辦法,什麼叫忍辱也不知道了。有段故事,有個人正在打坐修忍辱,另外一個人看到就說:「你在幹嗎?」他說:「我在修忍辱!」「你在修忍辱,那末你就吃大便。」打坐的人立刻很生氣的回答:「你自己吃。」那人說:「哈哈!你真的在修忍辱呀!」所以,馬上知道是不是真的在修忍辱。我們真的遇到傷害時,如果無法修忍辱,那就是忍辱的力量不夠。

要對傷害自己的人修忍辱,傷害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曾經很親近的人。一種是陌生人。像這種情況,要小心翼翼對治,先祈願希望對境時,能夠修忍辱,不被瞋心所干擾;有時常思惟,如果他人對我這樣,能不能忍受。有位西藏人說,共產黨不管怎樣虐待,他可以忍辱,但是西藏人打他,他就受不了,不會放過他。有位朋友懷念在西藏的一些人,他要回去,我勸阻了他。我常勸朋友,以前的事已經過去,不要再提了。自己認識的人,自己的親人,你的忍辱無法提起,而且瞋心也無法壓住。所以修心,就是要對治我們遇到境所生起的煩惱。因此特別是在對治這種境時,要謹慎小心,就是違緣轉成菩提道,這時就必須做到,同樣取捨也是一樣。對於其他境修心,也要去體行,在遇到緣之前,沒有心裡準備,就沒有能力去對治,而懷忿恨在心,就無法修心了。所以氣量勿狹隘是很重要的。



勿作喜新念

有些好像是裝著,今天好好修持,明天又好像沒有修持。好比我們布施給乞丐食物,當你給他時,他對你很好,不布施就不理你了。自己朋友中,平時很合得來,要好的時候,自己什麼東西都可以給他,但遇到小小違緣,或是做錯什麼事,就恨他、討厭他,同他分開。我們面對親人、仇人,都要同樣看待,遇到違緣也不要改變。譬如有些人修心時,表現很認真,但是一下突然改變,外表也消失了,然後也不修心,行為變壞了,一下子變成另一個面貌。要保持良好行為,不可以漸漸改變態度。不管是快樂或痛苦,或是面對親人、仇人,我們的態度要平衡。



勿貪著報取

譬如有人供養一樣東西,向他道謝,過了幾天,還是再提起說聲謝謝,不管什麼時候都提這件事,這樣做會變成很奇怪。好像說:「你給的東西很好,還要一個。」別人不管給你什麼東西,當然要向他道謝,但不是常常提這件事,心存感激就可以,外表不一定要現相。以前有個人,送墊子給人家。有一天那個人對他說:「你給我墊子之後,我的寒病都好了。所以常常想你給我的墊子,實在很好。」他似乎看出對方再需要一樣東西,他就買了外套送他。那個人穿了外套,又找他說:「非常好用,我穿了以後,都不冷了。」送東西的人沒有辦法,只好對他說:「你最好不要來這裏。」雖然收了東西,意樂很好,但是對方很煩。即使別人供養一些東西,要想是我好好修學佛法,才能得到。所以應認為佛法真的很好,應該常常想給我這個緣,所以對佛法生信心,不管什麼時候,有沒有人供養,我一定要修持佛法;即使有人供養,我要把它用在佛法上。當自己在修心時,別人會供養,那時可能想:我很有修持,已經這麼多人供養,希望能得更多的供養,希望得到護法神的加持,也同樣得到那伽的幫忙等。不可以靠修學佛法,想得到的供養。以前有位出家眾,到拉薩去見一位仁波切,聽他講經,那時自己很窮。當時西藏很有名的貴族,像國王一樣,住的房子像王宮。有一個人拿了一些糌巴,以及酥油送給他,說是那個貴族供養,他收到很高興,他同國王一樣,這東西等於是國王給的,起了我慢心。其實拿東西供養他是仁波切,是他化身的。當仁波切講經時,他對大眾說:有人收到一些糌巴酥油時,他想是國王給他的,他不知道是自己上師給的。後來他馬上知道是說他,就站起來禮拜。

所以有時上師及佛菩薩,會化現一個在家人送東西供養。因此只要好好修持,都可能得到供養,三寶也會加持。所以有時得到別人供養的時候,這是因為自己有好好修持,才有這種果報,這時更要發心好好修持。



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

在這五濁惡世時,自已遇到違緣轉成菩提道,這是非常殊勝的。五濁是眾生濁、劫濁、命濁、見濁、煩惱濁,世尊在世時就稱為五濁惡世,壽命差不多一百歲,現在我們的壽命在七八十歲當中,我們無法修持,福報慢慢減少,所以我們變成命濁;要知道我們壽命是很短的,因此學佛要下更大的力量,以前的人煩惱比較細,沒有粗煩惱,主要的是瞋心沒有那末重;現代人煩惱粗重,瞋心也大。以前的人吃的自然界的東西,現代人還要吃些化學藥品,不然無法生存。所以我們在享受濁,就是說我們所用的東西,也變成濁,所有東西都變成這樣,因此貪心瞋心都很粗。國與國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都存在著瞋恨心,要找一對長久相處的很難,親戚也一樣彼此不講話,因為瞋心太強。痴心也重,講經聽不懂,壞事不用說都了解,這些是煩惱濁。以見濁來說,以前國與國之間見解不同,宗教上沒有多大差異,現在宗教上也奇奇怪怪的見解,同一國家中也一樣。人與人不合,就是見解不同,社會上就有很多爭吵。經上說出家眾爭論的是見解不同,一般人所爭論的是生活的問題,社會動亂之源。

因為我們現在壽命濁、煩惱濁、見濁,所以眾生的善根都差。現代人為了一點小事,氣在心中,永遠不會忘記;別人請求幫忙做些事,不肯答應;受了別人傷害,一定報復;勸人好話不會接受,壞話喜歡聽。所以現在是時濁,是不好的時代。以農作物來講,以前不用很大功夫,可以收穫很好,以我看到的玉米有手臂一節長,現在差得太多了。費很大力量,才能得到好收成。雖然說世界都在進步,吃的東西要化費很大的力量,所以叫時濁。現在是去除快樂的時間。

我們要在五濁厚重時代,轉成菩提道是很重要的。以這個時代修心是很困難的,如果下定決定去修的話,所積聚的功德來比較,以前人一生當中所修的功德,同現在一天所修的功德,現在的比較大。世尊在世時,比丘受比丘戒一生的功德,遠比現在一日受比丘戒功德小。因為這時代比丘少,現在五濁惡世,有很多違緣,要受比丘戒也很困難,佛菩薩歡喜,所積功德比較大。現在世界上,說邪法比說正法的人多,說正法當中也有很多差別,所以在這時代能好好修心,佛菩薩特別歡喜。在困難的時代,而能做到,才是難能可貴。就像在非常渴的時候,得到一杯甘露。我在西藏時,在一個山洞中讀經,差不多四十五天,平常煮山上的一種草像茶葉,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心想這四十五天好像沒有吃到什麼,後來到寺廟請格西買酥油,一種特別的酥油,是一般倒茶時,上面有一層油,只有格西能得到,他們會把自已碗中的一層油累積起來,便宜賣給別人。我去格西那兒買酥油時,他教我先坐一下。因為老和尚有最好的糌巴,後來他把糌巴放在碗裡,還有較硬的乳酪。那是因為最好的糌巴,最好的茶,最好的酥油,上面還有一塊乳酪,至今記憶猶新。

因為有困難,所以影響很深刻。在這個時代中,修學佛法的人,真的努力修心的很少,我們如果努力修持,佛菩薩一定歡喜,這也是前世積聚資糧祈願而來的,在這稀有難得時,我們能去實行,功德是無量的。我們處在五濁惡世,能夠修心有不共的功德,這時適當的修心,是非常之好,你們回去好好的修,會嚐到修心的味道。沒有嚐到這種味道的人,猶如大地的麈沙,真的可以體會修心的,就像手上的沙。你們回去可能在很擁擠的地方,那時思惟:這樣人潮擁擠,忙忙碌碌,他們在追求什麼?為了今生的快樂。有的看似聰明,任何時地不擇手段,權謀詐取都在騙人;有的愚蠢,受人以鼻;有的裝模作樣,似是很有學問;有的想榮華富貴,有的想安定生活。他們穿著不同,膚色不同,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尋找各個所需的今生快樂。然而付出很多代價,他們真的得到真正的快樂嗎?可能在台灣沒有,在美國也找不到。儘管衣錦榮歸,榮華富貴,猶無浮雲,還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在這五濁厚重時,我們為了未來究竟樂,為利有情願成佛。生了這個念頭,然後努力修持,目標同一般人差得太遙遠了。我們現在有皈依救護處,充滿著無限的希望。我們用種種理由思惟,修學佛法的殊勝利益,了知輪迴的過患;如同在山上往下看,可以猜測許多人的目標,是為什麼?為得到快樂,但最終為的都是生死輪轉的事。這種思惟是很重要的。

以前我在山洞讀經,下面有平原。有個特別暇日,在這草原上有很多出家眾,野餐燒飯。我有時一清早出洞,坐在石頭上背經,看下面煮茶,茶上的油清楚可見;心想我有這裡的茶不好喝,受那末多苦,還不如下山跟他們一起。有時又想對治這顆心,但是仍然想他們吃的東西。我常想是不是該下山,回到寺廟去,以我來說多做一點事,可以多賺一點錢很容易,就可以到處吃玩。有一次差一點放下經典下山去。如果真的這樣做,今天就不會在這兒同你們講經了。

老師時常教誨我,有一次我同老師說:「你看他們在那裡多快樂。」他回答:「你真的認為他們快樂嗎?」我答覆是的。他說:「那些人不好好持需要的戒,而且是違犯寺規跑出來郊遊,他們吃在家人的供養,一天天的壞下去。現在這些成就的老和尚,沒有一位是年青時玩出來的,我們所喝的茶雖然不很好,但我們學習經典,天天增長智慧。」他又說西藏有種動物,他夏天吃草,住得很好很快樂,但是牠是畜生,牠能做什麼?那時上師說了修心七義的一句偈,我已經忘了。因為上師的教誨,所以留在山上讀經典。後來我想他們化在家的供養,不好好修持,還不如野獸,牠們不會化在家人的供養,牠們只過牠們的生活,而不會造很多惡業;而那些出家眾正在造惡業,所以再看到他們也不會想參加。



由自勝解力 摧苦及惡名 求治我執教 今死亦無憾

上面所說的法,起了一種希求心,自己有勝解的力量,不管自己有多大的苦難,或是惡名,都不在乎,只想求對治我執的教授;因為一切的過患與痛苦,它的根源就是我執。已經知道了根源,要儘量去對治,修心全部為了對治我執;如果依照教授去實行,就能生起清淨心,即使現在死也無遺憾了。

如果真的好好修持,後世一定比今世好,而且有把握不墮三惡道,所以也就不會後悔了。

修心七義是由切卡瓦大師對大眾教授的,最主要的傳承是由金洲大師傳下來;首先傳時不是全部傳,是一句一句慢慢傳下來的,傳到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傳仲登巴上師,仲登巴傳博多瓦、僅峨瓦、博勤瓦等三位大師,博多瓦傳朗日塘巴,傳夏熱巴,傳切卡瓦,切卡瓦講授修心七義是對大眾。格西切卡瓦生下來時,腳底有輪相,自幼聰明,他的家庭背境是紅教,他想要成佛一定需要比這個更多。於是他到各地去尋訪求法,他遇許多出家眾在辯論,問他們學什麼,有位告訴他學一些宗義,他想學習宗義就可以成佛。可是他又想宗義還不夠,他聽到修心八頌:「盡其損惱我取受,願將利樂奉獻他。」他覺得非常好,他想到衛藏跟朗日塘巴上師學,到了衛藏知道朗日塘巴上師圓寂,他想找他大弟子學。後來知道是夏熱巴及另外一位,他們兩位代替朗日塘巴上師管理寺廟,他聽到兩位有許多爭執,他想有爭執總是不好的。後來才知道他們的爭執,原來是各自謙虛,為讓對方當主持這件事。世間人通常是你不行我來,搶著要當。後來他到格西夏熱瓦那裡;夏熱瓦正在對大眾講經,但他沒有聽到修心教授,他並不滿足,他想可能還有其餘的。有一天正好休息時間碰到夏熱瓦,他就把自己衣服舖在地上,請格西夏熱瓦坐。夏熱瓦問他需要什麼?他說有些問題想請教他,類似討論一些問題。夏熱瓦說:「你不用跟我討論什麼,我在講經時都已講過。」切卡瓦問:「我們修行是不是一定要這兩句修呢?是依據那部經典。」夏熱瓦說:「你要成佛一定要依這兩句的意義修。你可能對龍樹菩薩有信心吧?」他答有信心。後來夏熱瓦提起寶鬘論的偈頌:「願彼所作惡,於我果報熟;是我所行善,於彼果報熟。」切卡瓦說:「請你給我一個教授。」後來夏熱瓦給他一個修心八頌傳承。

切卡瓦修行了很久,他想我應該把修心七義向大眾講授,於是就向大眾公開。世人煩惱越來越重,世尊在世時,轉四諦法輪度脫五比丘,也有很多人証初果二果以及阿羅漢果。可是我們依四諦法輪,解釋再解釋,也根本沒有辦法解脫;在阿底峽尊者造道炬論後,許多印度及西藏修行者,得到解脫,那時道炬論最有用的一種法;過了一段時期,道炬論又不管用了,那時就用菩提道次第廣論,修行也得到解脫。現在我們廣論從頭到尾都讀了,但還是無法調伏自己的心。可能會想廣論還是不夠,還有其他的,就是濃縮廣論在修心七義中比較好,最後連這個也沒有辦法,可能要找科學家了。因為佛法最殊勝的教授都用不上,因為我們的心太難調伏,太頑固了,所以我們要靠修心七義,慢慢地把廣論修持用在上面,道炬論都可以用在上面。

以上是切卡瓦的簡略,切卡是墳墓的意義,他在那裡修行,所以稱他切卡瓦,他的名字是依希多杰,他很聰明,學任何法一日中都可以了解,藏文經典可以背三四十卷。




修心七義教授目錄



第一講


第一、加行


六加行法  安置佛像  供品 入座皈依  資糧田 七支供養


第二講


敬禮於大悲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傳


如金剛日樹


五濁厚重時 轉成菩提道


六加行法 祈禱


第二、正行


應觀無生性 視諸法如夢 對治自然解 道體住賴耶 中間如幻士


第三講


取捨間雜修 彼二乘風修


先從自身取 境毒善各三


威儀盡頌持


第三、違緣轉成菩提道


罪滿情世間


違緣轉道用


第四講


違緣轉道用


眾過歸於一


思眾皆有恩


四行勝方便


遇緣即修習


第四、明一生修法


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眾力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第五講


諸法歸一要


二証取其主


第五、明修心之量


常懷喜悅心


散能即修淨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常學三總義


心改身如故


勿說支節缺


勿思他人事


先治重煩惱


不求於果報


第六講


不求於果報


莫噉雜毒食


不求於深記


勿作世諍罵


不俟於狹路


不可傷其要


氂載勿失馱


功利莫爭先


勿作邪法用


天莫變成魔


第七講


樂支不求苦


第七、明修心學處


一貫眾瑜伽


一伏諸邪倒


初後修二事


二境皆安忍


第八講


捨命護二戒


勤學三難事


取三主要因


修三不退失


具三不捨離


於境無偏黨


不待眾緣備


今當修諸要


第九講


於境無偏黨 遍深研眾善


勿作顛倒知


不可以輕忽


徹底善修習


觀察令解脫


勿作輕夸念


第十講


氣量勿狹隘


勿作喜新念


勿貪著報取


五濁厚重時 轉成菩提道


由自勝解力 摧苦及惡名 求治我執教 今死亦無憾



阅读 1219
热门图片